您现在的位置: 大腹皮 > 大腹皮炮制方法 > 正文 > 正文

酷暑必备的中暑防治大全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6 18:53:52
白癜风的医疗 http://m.39.net/pf/bdfyy/

一:现代医学对的中暑定义和分类

(1)中暑是指在高温或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

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

二:中暑的原因

(1)中暑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体质强弱、饮食状况及水盐供给等均为常见的诱因。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也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易发生中暑。

()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的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一类是干热环境,这是以高气温、强辐射热及低湿度为特点,环境气温较高,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另一类为湿热环境,即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由于气温在35-39℃时,人体/3余热通过出汗蒸发排泄,此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汗液则不易蒸发。据实验,导致中暑发生的外部条件:①相对湿度85%,气温30-31℃;②相对湿度50%,气温38℃;③相对湿度30%,气温40℃。 

三:中暑的预防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防治中暑亦是如此。不同体质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预防中暑的方法就不尽相同。预防中暑应从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人的身体状况、饮食作息三个方面着手。

1、高温或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是中暑的直接原因,所以减少在高温或热辐射环境中的时间,可以有效预防中暑,要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这段时间内于烈日下行走、劳作,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应如此。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浅色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准备充足的水或清暑热的饮料(王老吉、和其正、冰糖雪梨等)。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无极丹、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人的身体越健康强壮,抵抗暑热的能力就越强,中暑的几率就越小,如果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就要及时从根本上解决,至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我觉得有条件就医的及时就医,有条件自学医学的马上行动,两个条件都没有的只有去创造条件了。总之,不健康的人在引发中暑的因素出现时,中暑或者加重病情的几率就相对较大。中暑在古代有多种称谓如:中暍、中热、阴暑、阳暑或暑厥等,据医书记载,中暑多发生于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另有专家表示,在夏季,人体出汗增多,血黏度增高,容易诱发心梗。高温天气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更高。高温环境是甲亢病因之一,且炎热易使人情绪波动,这对内分泌疾病的控制非常不利。夏季气温较高,易出汗,低血糖症状出现得更频繁。

3、樊正伦老师在《生活处处有中医》里这样写到:“父母给你的元气,这是先天的,如果后天不用谷物来补充的话,人就只能活7天,这些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再者,中国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食物同样可以养身保健、祛病延年。如果一个人吃了一肚子辛辣香燥之品,本来就容易生内热,伤阴津,再到烈日下劳作,岂不是火上浇油,此时如果再不采取预防措施纠偏,极易中暑。如果吃很多膏粱厚味补气养阴是不是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呢?适当吃一些膏粱厚味,再配一些清暑湿的食物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但膏粱厚味(肥甘厚味的食物)吃的太多则生湿热;《内经》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就是说膏粱厚味吃多了,湿热郁结可以腐肉化脓变成疮,足见过食膏粱厚味也不能预防中暑。辛辣香燥、膏粱厚味都不能多食,有人便对冷饮和性质寒凉的瓜果类食物爱不释口,这样暑热确实清了不少,人也感觉清爽了很多,但脾胃却病倒了,脾胃一虚百病丛生,人的抗暑热能力也很快下降,此时若在烈日下劳作则更易中暑。那么什么样的饮食能起到预防作用呢?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暑热天的饮食不仅为了保持健康体魄和充沛精力,还为了解暑热,因此选择的食物应主次分明、种类丰富、寒热补泻搭配,饮食应以主食(米、面、豆类)为主,肉类、蔬菜、水果等为辅,主食与肉类大多是补益之品,暑热天应适当多食性平或性凉的主食和肉类;蔬菜、水果多属清泄之类,故应当少食,多补少泄才能维持人的健康状态。如果健康人群不得不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作,可以适当再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绿豆汤、梨、西瓜、西瓜皮、绿豆芽、荷叶茶等;如果健康人群在湿热环境中劳作,则应少吃梨、西瓜等解暑兼养阴的食物,而应该适当多食荷叶茶、西瓜皮、绿豆芽、煮半熟的绿豆汤(绿豆煮半熟,其汤水清热解毒去湿效果更好)等解暑兼去湿的食物。如果健康人群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劳作,则应少食荷叶茶、西瓜皮、绿豆芽、煮半熟的绿豆汤等解暑兼去湿的食物,而应该适当多吃梨、西瓜等解暑兼养阴的食物。对于病人和亚健康人群则应根据个人整体状况并依据医理药性合理选择食物种类或食疗方,使身体处于一个更好的状态。

劳逸结合可以防病,众所周知,劳逸结合同样可以预防中暑,《内经》说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力举重伤肾,思虑伤心,持重远行伤肝,过度饮食劳倦伤脾,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劳都会耗损气血阴精,如果不及时调理体虚状态,则越虚越易中暑。

人与自然环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预防中暑要做到对身体健康的“动态管理”,所谓动态管理,第一步:诊查身体的现有状况(比如烈日下经过一天劳动,流了大量汗水,晚上口渴身热,舌红少津,小便短黄,脉大无力);第二步:把现有身体状况和自己平时健康时相比较;第三步:如果存在偏差,则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和结果(比如是烈日下劳作伤津耗气);第四步:采取合适的防治中暑措施纠正偏差,(比如晚上多吃益气养阴清暑热的食物或口服适量生脉饮);第五步:诊查是否仍有偏差(比如次日早上检查身体状况是否恢复正常);如果仍有偏差则按上述步骤继续循环。因此只有对人的生理、病理、中暑的原因、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中暑万无一失,否则无法做好防治工作。在二十世纪末的一次世界医学界交流讨论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当代仍然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应当是最先进的选择。大家一致认为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家是中国的张仲景。所以有条件的人可以学中医或者找中医进行“动态管理”。

四:谨防情绪中暑

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使人变得心烦气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如打翻热水瓶等引起烫伤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也随着气温往上蹿,常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祸端……

因此,在炎炎夏日,除了要做好防中暑的准备,还要注意调节心理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应劳逸结合,合理选择饮食,给心情也降降温。

五:发现中暑如何应对

发现自己或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或吃些瓜果补充盐分和水分。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依据中暑症状合理选择服用无极丹、人丹或十滴水等中成药。

对于中暑兼有高热的病人,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要进行物理降温同时配合药物降温。适当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或吃些瓜果补充盐分和水分,并依据中暑症状合理选择服用无极丹、人丹或十滴水等中成药,还可在患者太阳穴处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

一般的中暑经过这些处理,一般30分钟到数小时就可以恢复。如以上的措施没有奏效,请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对昏迷者,将其头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拨打急救电话,一旦发现病人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复苏。

对于重症中暑者医院。医院应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然后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直至体温降至38度左右。

重症中暑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就是热射病。这是由于头部受阳光直接暴晒,使得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内热过度积蓄。高温环境中出现高热41℃以上、不出汗、意识障碍、皮肤发紫时,就应该考虑患者是否为热射病。热射病是死亡率最高的中暑症状,死亡率可达5%到30%,一旦出现热射病,在就地抢救的同时,要毫不犹豫地通知附近的急救中心或医疗机构,由医生来抢救。

六:常见治疗中暑药物的功效、禁忌

大家都知道中暑了可以吃无极丹、人丹、藿香正气液、十滴水或者涂抹一点风油精来解决问题,但是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药,或者那个药有什么作用和禁忌,往往就是一头雾水。有的朋友出现中暑现象就直接服用藿香正气水,虽然这样没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但是这些药物都是有效用和禁忌的,可不是什么人任何时候都可以用的,即使是轻症中暑也要讲究辩证用药。

无极丹

药物组成:甘草60两,石膏16两,滑石1两,糯米粉4两,砂仁钱5分,紫豆蔻仁钱5分,公丁香钱5分,肉桂钱5分,麝香3分,牛黄3分,冰片两,薄荷冰3两5钱,朱砂3两5钱。

功效:清热祛暑,镇静止呕。

主治:夏令暑热,晕车晕船,呕吐恶心,用于湿热兼气虚型中暑。

用法用量:每服0粒,小儿酌减,温开水送下。

用药禁忌:不可多服、久服,阴虚为主者慎用、孕妇忌服。

人丹

药物组成:薄荷脑40.6g,肉桂0.3g,甘草g,儿茶40.6g,木香10.g,冰片0.3g,桔梗35g,樟脑0.3g,小茴香0.3g,草豆蔻10.g,丁香罗勒油5.0ml

功效:驱风健胃。??

主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晕船,轻中度酒醉饱滞,用于暑湿壅滞气机不畅型中暑

用法用量:口服或含服,每次0.1-0.g。

禁忌:不可多服、久服,阴虚为主者慎用,服用人丹期间,不宜服用滋补性中药,儿童、孕妇、年老体弱以及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藿香正气水

从藿香正气水的组成来看,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半夏、陈皮理气燥湿降逆止呕,紫苏、白芷助藿香解表祛湿,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诸药配伍散风寒,化湿浊,升清降浊。藿香正气水主要用于治疗夏秋季节因贪凉、饮冷所致胃肠型感冒见恶寒发热,头痛,泄泻等症状和现在所说的“空调病”以及湿重热轻型中暑。

禁忌:阴虚或内热重者慎用,由于藿香正气水药效较强,小儿和年老体虚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还要注意的是,酒精过敏者应慎用藿香正气水,可选择藿香正气水的其他剂型。

十滴水

药物组成:?樟脑5g,干姜5g,大黄0g,小茴香10g,肉桂10g,辣椒5g,桉油1.5ml。

功效:?健胃,祛暑。??

主治:?用于阳虚兼有湿热型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ml,儿童酌减。??

禁忌:十滴水的樟脑成分对孕妇和胎儿有害,要慎用,便溏滑泄及阴虚者慎用。

清暑益气丸

药性分析:方中葛根辛凉解表,清热祛湿,为君药。黄芪,人参益气健脾;麦冬,五味子,当归养阴生津,共为臣药。苍术,白术燥湿健脾;青皮,陈皮理气和中;黄柏清热燥湿;泽泻清热利湿;六神曲健脾消食;升麻发散暑邪;甘草益胃和中,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暑利湿,补气生津之功。适用病症:用于中暑受热,气津两伤,症见头晕身热,四肢倦怠,自汗心烦,咽干口渴。用法用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次。

禁忌:实证不虚者慎用

清凉防暑颗粒

主要成份:白茅根、芦根、淡竹叶、滑石(飞)、牛筋草、甘草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祛暑,利尿生津。用于暑湿,身热,溲赤和预防中暑。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1~次。

注意事项:虚证为主慎用

生脉饮

药物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主治:治疗暑热耗伤气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心烦口渴喜饮、脉微自汗。

方解:人参、麦冬,大补气津,补充暑热消耗的物质基础,五味子能收敛,把炎热亢盛外散的脉势收住,以免消耗过度,同时它跟人参、麦冬合在一起,起到酸甘化阴,生长津气的作用。就是说你伤气津后,脉里头的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基础大量流失,你的脉是空的,而生脉饮直接就帮你填补脉里头气津,使脉道充盈,搏动有力,诸症自复。

禁忌:气津不虚或有湿热者慎用

风油精

风油精对中暑无良效,但可以起缓解作用,有人中暑头晕时选择涂抹一些风油精在太阳穴或鼻孔中。医学家认为风油精对中暑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没有多少实际功效。风油精有清凉、止痛、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蚊虫叮咬,伤风感冒及其引起的头疼、头晕等。

禁忌:风油精中的樟脑成分,具有会发和渗透作用,会影响胎儿和新生儿安全,故孕妇和婴儿禁用,皮肤有烫伤、损伤、溃烂、外擦后皮肤出现皮疹和瘙痒者也应该及时停止使用。

点击查看

梨清温暑解诸毒

历代名医论"中暑”

荷叶冬瓜汤清热祛暑利尿除湿

藿香正气水为何不能治真中暑

绿豆解暑止渴、消痱疮、去药毒

西瓜解暑热,除烦止渴,醒酒凉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fupi.com/pzff/7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腹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