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之我见
补中益气汤通常被认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擅治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之证,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剂。方用甘温之品升其阳气,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在临床中,我也常用此方,接下来,我详细地为大家论述下此方……
组成与服法
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各三分
——《内外伤辨惑论》
上药?咀,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功效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中气下陷证。
方解
肺者气之本,黄芪-补肺固表为君。
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
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
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名为补中益气,非全用补气之药,其中只有参、术、芪、草起到了补中益气的作用。人参:甘、微苦、微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白术:苦、甘、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黄芪:甘、微温,生用益卫固表,实腠理,本方炙用补气升阳。甘草:甘、平,有“国老”之称,调和之意;生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本方用炙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补血和血,走血分,作用随方剂及药用部位不同有所变化;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用全当归。陈皮:辛、苦、温,理气降逆,化痰止呕,《本草求真》云:“同升药则升,同补药则补,单用理气化痰。”升麻:辛、甘、微寒,升阳明胃气达表。方师应用此方,一般不用或少用升麻,因以前加工为蜜炙升麻,现在不经蜜炙,其性解表走窜。柴胡:辛、苦、微寒,行少阳辛解达表。当归、陈皮配伍,佐参、术、芪、草发挥最大效用。升麻、柴胡使药物补性通过自身代谢自里达表,既补又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达到升清降浊的目的。引药“姜枣水”。一般用生姜3片,大枣4个。诸药配合,补气为本,理气和中,升举清阳,以达于外。
名家论述《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妇人大全良方》亦有:“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疼发热,恶寒自汗,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李杲: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清代柯琴《名医方论》说,“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东垣治脾胃方俱是益气。”
明代张介宾则认为,补中益气方最宜升阳举陷、培补元气,说:“补中益气一汤,它为东垣独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气,以参、术、归、芪助阳气,此意诚尽善矣。”“如治劳倦内伤发热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而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及脾气下陷等证最宜。”
明末清初医家汪昂则对补中益气方各配方提出了:“肺者气之本,黄芪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性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辨证录》释:夫元气藏于关元之中,上通肺而下通肾。元气不伤,则肾中真阳自升于肺,而肺气始旺,行其清肃之令,分布于五脏七腑之间;若元气一伤,不特真阳不能上升,且下陷于至阴之中以生热矣。此热乃虚热,非实热也。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故必用甘温之药,以退其虚热……李东垣一生学问,全注于此方,妙在用柴胡、升麻于参、术芪、归之内,一从左旋而升心、肝、肾之气;从右旋而生肺、脾、胃、命门之气,非仅升举上、中二焦之气也。
《医宗必读》云:“头为天象,六腑诸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脏之变,皆能相害。”因而头痛原因有外感,有内伤,有虚有实。而虚证之中,气虚下陷清阳不升,可见头痛作止不常,且多绵绵而痛,兼见倦怠乏力,易于感冒。
《济阴纲目》所说:“血犹水也,气犹堤也,堤坚则水不横决,气固则血不妄行。”因此,方中重用黄芪、炒白术、炙升麻扶脾益气,脾健则能摄血归源;仙鹤草止血固崩;重用人参益元气而固脱止血。药症合拍,故获速效。
方歌补中益气黄芪主,人参甘草白术辅,
升柴陈皮当归身,益气升阳脾胃补。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者需酌情加减使用。医案举隅
《薛氏医案》载:“余素性爱坐观书,久则倦怠,必服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酒炒黑黄柏少许,方觉精神清安,否则夜间少寐,足内酸热,若再良久不寐,腿内亦热,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两腿左右频移,辗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此劳伤元气,阴火乘虚下注。丁酉五十一岁,齿缝中有如物塞,作胀不安,甚则口舌有如疮然,日晡益甚,若睡良久,或服前药始安。至辛丑时五十有五,昼间齿缝中作胀,服补中益气一剂,夜间得寐。至壬寅有内艰之变,日间虽服前剂,夜间齿缝作胀,每至午前并诸齿并肢体方得稍健,午后仍胀。观此可知,血气日衰。”
一乡人力田辛苦,复饥甚饮食骤饱。倦卧半响,醒后忽喑哑不言。如是者二十余日矣。就予诊之。予曰:劳倦伤脾,饥饱伤胃,阳明之气,遏而不升,津液不行,贲门拥涩,故语言不能出耳。以补中益气汤十大剂与之。偶午睡觉,通身汗下,言语如常。以补中益气治喑哑不言,而于喉舌置之不理,罔不共诧为异矣。讵知亦甚无奇哉,只是窥破受病之源耳。然则何病不有其源?而治病者顾乃昧昧焉,而竟不为之寻耶。(《四明医案》)
头痛某患者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下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容而外固也,与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加蔓荆为使,令至高巅,一剂知,二剂已。(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22。鲁兆麟等《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年出版)
何炎燊治疗滑胎(习惯性流产)
李某某,27岁,工人,已婚三年。从婚后第二年起,连堕两胎,皆两月殒。1988年10月怀孕第三胎,即小心翼翼,广用中西安胎药物。12月下旬,阴道出血,一如前两胎。中西医多方治疗十天而血不止,医云胎不能保,建议刮宫人流,家人请何氏一决。视其人,面色萎瘁,形体虚胖,短气若不相接续,稍劳则自汗涔涔,头目昏花。胸脘痞闷碍食,口不知味。腹不痛而小腹里急,腰骶酸坠沉沉。所下之血,色暗淡,时稀时稠,未见瘀块,脉细濡而缓,沉取尚有滑象,舌正红,苔薄白腻,何氏曰:“此妇脾土大虚,清气不升而下陷,古人所谓土虚不能载物者;且兼奇经亏损,不能维荫胞宫,胎焉得不堕?现胎犹未殒,试尽力图维。”索阅前方,皆胶艾四物汤,参、苓、萸、杞、桑寄等物,且加炭类止血药。其中芎、归之走窜,萸、地之柔腻,白芍之酸寒,皆与病刺谬;用炭类药止血,仅能治标,更无补于中阳之虚也。病势急,须用大剂。
处方:上等野生人参一支,去芦,重约6克,另炖兑服。黄芪60克、白术45克(同糯米炒黄,去米)、炙草10克、炙升麻10克、炙柴胡15克、陈皮5克、炮姜15克、大枣30克、砂仁5克后下,川断20克、杜仲30克、菟丝子20克、巴戟15克。(以剂量大,用水五大碗煎成一碗半,兑和参汤,早、午、晚分三次服完)
此即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砂仁,合理中汤(干姜炮黑取其守)以升举元气,温补脾阳,再加川断、杜仲、菟丝、巴戟以峻补奇经也。
次日,血减大半,以野生人参难得,改用新开河参30克代之,服法如前。第三天血全止,腰腹亦舒。又两剂而痞闷除,食欲增进。乃去升麻、柴胡,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酒炒以制其寒),炙防风10克,取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意,以和营卫而固表,又三剂自汗全止,头目轻清。乃嘱其常用三年以上之老母鸡一只,去皮及肠杂,入杜仲30克、红枣10克炖食。此安胎保胎之食疗方,屡验多人。1989年9月顺产一男,现已能走能说,健康良好。
[评析] 陈修园从土载万物之理悟出滑脱半产多由脾土虚衰所致,因而制订“所以载丸”(白术、人参、茯苓、桑寄、杜仲、大枣,见《女科要旨》)其方颇纯,而陈氏释方,则好谈玄理,如释茯苓、桑寄云:“一者伏于土中,俨若子居母腹;一者寄于枝上,居然胎系母胞。”殊属可哂。此方常服以资后天生化之源,不无裨益,若用以拯危救急,则尚嫌力薄,即如此例,若非用大剂补中益气汤及上等人参以补之、升之、举之,又兼用峻补奇经之药以维系之,支撑之,则胎恐不能保也。古人有言,医者临证,必须“剑胆琴心”,诚非虚语。而对待前贤成说,又须采其长而弃其短也。
孔嗣伯治疗闭经
李某,女,26岁,已婚。年2月7日初诊,间断闭经两年余,西医检查无异常,年10月来潮,痛经,迄今3个月未复来潮,有白带,口干喜饮,纳可,眠可,大便尚调,工作劳累,舌尖红质暗胖苔白厚,脉弦滑。辨证湿热血瘀胶结为患,治以渗湿逐瘀、活血通经。
处方:生鳖甲(先下)15g,三棱15g,莪术15g,炒杜仲10g,香附6g,草红花10g,桃仁10g,鸡血藤15g,川牛膝15g,炒二丑各10g,川郁金10g,小青皮6g,细辛3g,生滑石15g,通草6g,苏木6g,白檀香10g,炒橘核15g,沉香(包先下)3g,益母草15g,花蕊石15g,大黄虫丸每剂15g入煎。十四剂。
二诊诉服药后月经来潮,经行四五日,血色可,腰痛,无明显痛经,现白带时多,畏热,多汗,纳可,二便调,眠佳。拟前法为治,略减活血力度,主以渗湿清热、柔肝理气。
处方:生牡蛎(先下)15g,生海蛤(先下)30g,花蕊石15g,鸡血藤10g,坤草10g,桃仁10g,焦山栀10g,石决明(先下)30g,广木香6g,三棱10g,莪术10g,炒橘核15g,炒丹皮10g,生石膏(先下)30g,生滑石15g,炒川柏10g,地骨皮10g,淮小麦30g。
依前法调理半年余,月经渐成规律,此次月经后期10天未行,少腹、胸部胀痛,腰酸,下坠感,头痛,鼻塞,便溏一日两行,脉滑尺略沉,舌尖红苔黄厚腻。主以渗湿逐瘀、柔肝运脾。
处方:桑枝30g,炒川连3g,杏桃仁各10g,坤草10g,川郁金10g,炒丹皮10g,玫瑰花10g,大腹皮6g,广木香5g,焦六曲10g,清半夏10g,桑寄生30g,花蕊石10g,炒枳壳6g,炒川柏10g,云苓皮10g,小青皮6g,鸡血藤10g,沉香1.5g(包先下)。
三个月后复诊诉近三个月月经规律,此次月经正常,无不适,舌红苔白厚,脉滑。
处方:川郁金10g,夏枯草10g,法半夏10g,云苓皮10g,坤草15g,炒麦芽15g,草红花15g,炒丹皮10g,陈皮6g,莱菔子15g,炒二丑各10g,焦槟榔10g,广木香5g,炒杜仲10g,川芎5g,桃仁10g,生滑石15g,炙香附6g。
年2月患者因外感前来就诊,述月经已正常。
体会:孔老对朱丹溪的理论思想非常推崇,认为其“诸病皆生于郁”以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不仅适用于治疗杂病,也适用于妇科,妇科病首重开郁,但具体治疗,必须详审病机,辨清虚实之兼夹,补通攻散诸法灵活掌握,但虚者不可呆补,实者不可强攻,重在调和,务求治本。
蔡小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徐某,女,31岁,医生,年8月14日初诊。主诉:经量过多1年。结婚6年,年行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术。月经:7~15/21~25天,末次月经8月13日。曾服丹那唑。此次经痛较剧,量多如注,舌质嫩红,脉细略数。
证属宿瘀未清,治拟化瘀调经。
处方:炒当归、生地黄、制香附、赤芍、白芍各10g,延胡索12g,丹参、川芎各6g,生蒲黄(包)20g,败酱草30g,桂枝2.5g,血竭3g。5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
年8月18日二诊:腹痛较剧,月经量多,近日略减,舌质嫩红、中根腻微黄,脉细略数。
处方:炒党参、黄芪、炒怀牛膝、花蕊石各12g,炒当归、赤芍、自芍、制香附、大黄炭各lOg,蒲黄(包)20g,三七2g。3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药后经净,再拟化瘀散结。
循环调治3周期,月事准期,经量正常,腹痛减轻。
按:临床治崩,多遵循明·方约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之大法。若遇暴崩久漏之际,则宜急取治标止血治则。蔡教授认为,本症之崩漏,乃因瘀血停滞,阻于经脉,新血不得循环所致。故治疗当谨守病机,通因通用,以化瘀澄源为主,非单纯固涩止血所能奏效,否则适得其反,愈止愈多,腹痛更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则出血不止。非攻不为效。选方用药不用炭剂止血,惯用自拟内异Ⅱ方。以四物汤为基础,选用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牛膝、丹参、蒲黄、花蕊石、制香附、延胡索、血竭。方中生蒲黄常需据症情超量用之,多则30—60g。蒲黄本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兼痛经者配合花蕊石、血竭尤为适宜。《景岳全书》云:“当归气辛而动,味辛温,故欲其静者,当避之”、“川芎味辛温,活血行气”,临床上对于经量多者,此二药一般多弃之不用。蔡教授则反其道而行之,当归常量,川芎减量,取其祛瘀生新之功,也是正治反治法则的灵活运用。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止血之品调理,巩固其本。
韩百灵治疗慢性盆腔炎
吴某,女,40岁,年3月22日初诊。患慢性盆腔炎10余年,近2月小腹疼痛加剧,甚则不可行走,伴有腰部酸痛及下腹部坠胀,并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舌淡有瘀斑,脉沉弦而滑。B超:双侧输卵管增厚,盆腔少量积液,右卵巢肿物(考虑为炎性包块)。曾用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
诊断:慢性盆腔炎。
辨证:为肾虚肝郁型。
治以补肾舒肝、解毒除湿止痛,以调肝汤加连翘20g,泽泻15g以解毒逐水、定痛。7剂,每天1剂,水煎服。
3月29日二诊:自诉腹痛好转,腰部酸痛及下腹部坠胀感消失,腹股沟淋巴结肿缩小,余无不适,舌淡、苔薄黄,脉沉弦稍滑,续用上方加黄柏1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4月5日三诊:自诉无任何不适,腹痛消失,舌淡、苔薄白,脉沉弦。B超:双侧附件增厚。继以上方去黄柏、泽泻。7剂,每天1剂,水煎服。
4月12日四诊:无任何不适,舌脉同前,继以上方加女贞子2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4月19日五诊:无任何不适。继服上方1周以巩固疗效,同时嘱患者注意休息,节房事,避寒凉免其复发。
方药加减
血不足者,加当归;
精神短少者,加人参、五味子;
肺热咳嗽者,去人参;
嗌干者,加葛根;
头痛者,加蔓荆子,痛甚者加川芎;
巅顶脑痛者,加藁本、细辛;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者,加羌活、防风;
有痰者,加半夏、生姜;
胃寒气滞者,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腹痛者,加白芍、甘草;
热痛者,加黄连;
能食而心下痞者,加黄连;
咽痛者,加桔梗;
有寒者,加肉桂;
湿胜者,加苍术;
阴火者,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阴虚者,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大便秘者,加酒煨大黄、火麻仁;
咳嗽者: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泄泻者,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
肾水匮乏者,加黄柏以救肾水,泄阴中伏火,或烦扰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
恶热喜寒之腹痛者,加生黄芩;
不明原因低热加青蒿、银柴胡;
泻加茯苓、益智仁、肉豆蔻;
胸中壅滞,加青皮;
扫码添加作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fupi.com/pzff/7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