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材:别名:杉、杉树、正杉、刺杉、天蜈蚣、千把刀。
为杉科杉属植物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的心材及树皮。
常绿乔木,高达30m;干直,树皮纵裂成薄片,内皮红褐色;枝轮生,嫩枝绿色,老枝黄褐色。叶在侧枝上排成二列,条状披针形,长3~6cm,坚硬,边缘有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淡绿色,中脉凹,其两侧有2条粉白色宽气孔带。4~5月开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黄绿色,40~50个簇生于枝端,圆柱状;雌球花淡红色或紫红色,单生或3~4个簇生于枝梢,球状。球果卵圆形,长2.5~5cm,苞鳞革质,扁平,三角状宽卵形,先端尖,边缘有细齿,宿存。种子扁平或卵状长圆形,深褐色,具窄翅。
性喜温暖气候及较湿润土壤,生于山坡、山谷或河岸。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
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木材、枝、叶均含挥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雪松醇、α-松油醇、乙酸杉油酯、α-萜烯、柠檬烯、对-伞花素、α-柏木烯、白菖烯-甲、β-榄香烯。叶并含双黄酮类化合物:榧双黄酮、扁柏双黄酮、苏铁双黄酮及山柰醇。根皮含二十八烷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和山柰酚。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祛风止痛,散瘀止血。适用于胃痛,风湿关节痛;外用于跌打损伤,烧烫伤,外伤出血,过敏性皮炎。
根、皮均为15~30g,球果30~90g。外用适量,皮研粉外敷,或皮叶煎水洗,烧烫伤用杉木炭研粉调油敷患处。
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
杉子《纲目》
杉树子《四川中药志》
为杉科杉木属植物杉木的种子。
7~8月间采摘球果,晒干后收集种子。
杉子Cunninghamiaesemen?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种子扁平,长6~8mm,表面褐色,两侧有狭翅。种皮较硬,种仁含脂肪油丰富。气香,味微涩。
种子含杉木酸(cuningharnicacids)A、B。
辛,微温。
《纲目》:“主治疝气痛,一岁一粒,烧,研,酒服。”
内服:煎汤,5~10g。
治疝气腹痛:
杉树子10g,茴香根10g,荔枝核1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年版)。
杉木《新修本草》
杉材《别录》,杉材木《新修本草》
为杉科杉木属植物杉木的心材及树枝。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PinuslanceolataLamb.]又名:柀[bǐ]、煔[qián]《尔雅》,杉《南方草木状》,沙木、檠[qíng]木《纲目》,沙树、正杉、正木、刺杉、广叶杉、泡杉、杉树。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围达2.5~3m。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条状披针形,革质,微弯,坚硬,长2~6cm,边缘有细齿,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雌雄同株;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4个集生枝顶,卵圆形,苞鳞与珠鱗结合而生,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长2.5~5cm,径3~4cm,苞鳞三角状宽卵形,宿存。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8mm,宽约5mm,暗褐色,两侧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杉木根)、树皮(杉皮),植干结节(杉木节)、叶(杉叶)、种子(杉子)、球果(杉塔)及木材中的油脂(杉木油)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5~11月采树枝,9~11月采心材。鲜用或晒干。
木材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柏木醇(cedrol)等。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别录》:“微温,无毒。
《日华子》:“味辛。
3.《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4.《药性切用》:“人肝、肺。
辟恶除秽,除湿散毒,降逆气,活血止痛。主治脚气肿满,奔豚,霍乱,心腹胀痛,风湿毒疮,跌打肿痛,创伤出血,烧烫伤。
1.《别录》:“主疗漆疮。
2.《新修本草》“水煮浸汁,捋脚气肿满;服之疗心腹胀痛,去恶气。
3.《日华子》:“治风毒奔豚、霍乱上气,并煎汤服,并淋洗。”
4.《本草蒙筌》:“煎服主心腹胀痛及卒暴心痛。淋洗疗风疹痒疮。
5.《岭南采药录》:“煅灰,治声嘶喉痛,跌打驳骨。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枝:顺气,消腹肿,痰滞。治肺痈,小儿阴肿。
7.《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解毒蕈[xùn]中毒。”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不可久服和过量。虚人禁服。
1.《本草从新》:“稍挟虚者忌用。
2.《本草汇纂》:“久服及过服令人泄泻。”
1.治奔豚瘕疝冲筑,胀闷疼痛:
真杉木片二两,吴茱萸、青皮、小茴香、橘核各八钱,干姜五钱。煎汁饮。《圣惠方》。
2.治平人无故腹胀,卒然成蛊:
用真杉木片四两和真紫苏叶三两。煎汤饮之。《本草汇言》。
3.洽肺壅痰滞,上焦不利,卒然咳嗽:
杉木屑一两,皂角(去皮酥炙)三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十丸,一日四服《圣惠方》。
4.治遍身风湿毒疮,或痒或痛,或干或湿:
真杉木片60g,牛膝、木瓜、槟榔各30g。煮汤淋洗,三四次愈。《本草汇言》。
5.治漆疮:
浓煮杉木汁洗之,数数用即除,小儿尤佳。(《外台》引《必效方》)。
6.治风热外肾赤肿痛(日夜啼叫),不数日退皮如鸡卵壳,愈面复作:
用老杉木烧灰,入腻粉清油调敷。《世医得效方》。
7.治臁疮并风疮:
用杉木烧灰存性,为末;五倍子瓦上焙干,为末。先以茶洗疮,后用荆津水洗,以无浆帛拭干贴药。《卫生易简方》。
8.治烫伤:
杉木烧炭存性,研粉,调植物油外敷患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1.《本草经疏》:“味芬芳,可升可降,阳也。入足阳明经。《本经》主疗漆疮及苏恭疗脚气肿满者,皆从外治,取其
芬芳能解漆气之秽恶,辛温能散湿毒之冲逆也。苏恭又云,服之治心腹胀痛,去恶气。《日华子》云:治霍乱上气,无非假其下气散邪,辛温开发之功耳。
2.《本草汇言》:“味辛温直达,开发升窜之性,若毒疮,若脚气,若胀满,若奔豚,四者皆属五气壅逆,不升不降之故。此药气味芬芳,能下逆气,散毒邪,有开达内出之功,大能发扬火郁,疏申肝令,独擅其长者矣。”
杉叶《纲目》
杉树叶《四川中药志》
为杉科杉木属植物杉木的叶。
春、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杉叶CunninghamiaeFolium产地参见“杉子”条。
性状:叶条状披针形,长2.5~6cm,先端锐渐尖,基部下延而扭转,边缘有细齿,表面墨绿色或黄绿色,主脉1条,上表面主脉两侧的气孔线较下表面为少。下表面可见白色粉带2条。质坚硬。气微香,味涩。
叶含双黄酮类: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红杉双黄酮(sequoiaflavone),I,Ⅱ7-二-O-甲基穗花杉双黄酮(I,Ⅱ7-di-O-methylamentoflavone),异柳杉素(isocryptomerin),扁柏双黄酮(hinkoiflavone),榧双黄酮(kayaflavone),南方贝壳杉双黄酮(ro-bustaflavone);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a-柠檬烯(a-limonene),a和β-蒎烯(aandβ-pinene)等。还含4-表-反式可姆酸(4-epi-trans-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fupi.com/pzff/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