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腹皮 > 大腹皮入药部位 > 正文 > 正文

元亨祥本草纲目中国药典中药材大腹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1/1 11:32:35

大腹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本草纲目》记载:“〔《志》曰〕大腹生南海诸国,所出与槟榔相似,茎、叶、根、干小异耳。〔弘景曰〕向阳者为槟榔,向阴者为大腹。〔时珍曰〕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所谓猪槟榔者是矣。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陶氏分阴阳之说,亦是臆见。按刘恂《岭表录》云:交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自嫩及老,采实啖之。以扶留藤、瓦屋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皮。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观此二说,则大腹子与槟榔皆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思邈曰〕鸩鸟多集槟榔树上。凡用槟榔皮,宜先以酒洗,后以大豆汁再洗过,晒干入灰火烧煨,切用”,阐释了大腹皮的炮制过程。

本文仅从大腹皮的基原、性状、品质、产地、功效、产品应用角度做一些简要分析。

每期一药材——大腹皮

基原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性状

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或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气微,味淡。

药材性状图

资料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品质

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产地及生长习性

主产于云南、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古今功效

大腹皮“辛,微温,无毒”,主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蛊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用之,良。(《开宝》)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大明)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时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记载,大腹皮“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产品应用

大腹皮被多达余首古代方剂收录,在现代中成药中使用略少,仅30余款。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fupi.com/rybw/1354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大腹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