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草药茯苓,民间流传着诸多说法。其中,茯苓被广泛称为“松茯苓”,这一命名似乎暗示了它与松树有着不解之缘。那么,这一称呼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否真的揭示了茯苓与松树之间的某种联系呢?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众多中药本草典籍中,都记载着“茯苓得松气而生”的观点。实际上,寻找茯苓的场所也常位于有松树的山窝里,尤其是枯死的松树树兜附近,更是茯苓的常见之地。
那么,茯苓究竟是否是松树之气所产呢?现代科学揭示,茯苓属于多孔菌科真菌,其入药部分为菌核,这种菌核最适宜寄生在赤松、马尾松的树根上。由此可见,尽管茯苓与松树关系紧密,但它并非由松树“结出”,只能说,松树的气息为茯苓的生长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培养基。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人们还为茯苓赋予了多个别名,如茯菟、云苓、松腴等,并在《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中将其列为上品,赞誉其有延年益寿之功效。不仅在本草典籍中,就连我们的文化古籍如《诗经》也早有茯苓的记载。然而,《神农本草经》才是首次明确记载其养生功效,指出茯苓能“主胸肋气逆,惊邪、恐悸,寒热烦满,咳逆,安魂养神”。
到了现代,人们对茯苓的认知多以其“去湿气”的功效为主,即中医所说的健脾利湿。这一功效成为了人们养生的理论基础。
谈及茯苓的性味,它甘淡平和,这里的“淡”并非指食物中的咸淡,而是指其味道酸苦甘辛咸五味皆无,却又隐约带有某种相似味道,但又不尽相同。在中药的“五味”中,淡味被视为一种特殊味道,这也意味着茯苓在使用时更少可能伤害正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补土派代表李东垣,在其著作《脾胃论》中,将茯苓誉为“除湿之圣药”。这一赞誉不仅彰显了李东垣在健脾领域的权威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稳固了茯苓在养生领域的地位。然而,茯苓的养生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除湿。其养生功效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利水除湿:茯苓最为人所知的效用便是其利水除湿功能。它通过淡渗的方式利湿,这种淡渗作用类似于在离水源不远不近的沙滩上挖洞,水会缓缓渗出,从而利水湿的速度较为缓慢。正因如此,古人认为茯苓的淡渗利湿效果显著,无论寒热虚实、脾虚脾实均可适用。对于脾肾虚寒等症,茯苓常与白术、附子、大腹皮等药材配伍使用。若肾阳虚衰,导致寒湿内停,此时可选用茯苓与白术、干姜、附子及肉桂等药材配伍,以温阳散寒、利湿除邪。此外,茯苓还具有健脾除湿的双重功效。脾脏主导水湿的运化,若脾气虚弱,水湿则无法正常排泄。而茯苓能强化脾气,促进水湿的及时转化与排泄。因此,在脾虚生湿的证候中,茯苓常扮演关键角色,它既能补益中气、强健脾胃,又能调和脾胃气机,实现补中益气之效。对于脾胃虚弱、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及大便溏泄等症状,茯苓可与白术、党参、扁豆及陈皮等药材同用,以健脾益胃、除湿调中。
祛湿化痰:痰,作为水湿的一种,其祛除亦可视作茯苓的一大功效。尽管水湿主要与脾相关,而痰饮则与肺相连,但古代中医仍倾向于将其单独讨论。在化痰方面,茯苓更擅长去除无形之痰,常与茯苓、白术、半夏等药材配伍使用。
养心安神:茯苓在养心安神方面的应用亦颇为广泛。中医认为,茯苓能滋养心脾二经,补益气血,进而安抚心神。对于因心脾两虚引发的神志不宁、健忘失眠等症状,茯苓显示出了显著的效果。在养心安神方面,茯苓常与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等药材一同使用,以增强其安神效果。总的来说,茯苓作为养生佳品,效果显著且少有流弊,但需注意,对于体虚滑泄者,因其具有淡渗下利之性,使用时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