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疾病。集中发生在八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以九月份为高峰期。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以水泻为主,杂有少量粘液,不腥臭,常伴呕吐,初起可见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鼻塞、流涕、全身不适等,由于腹泻次数较频,水泻量多,可导致脱水,口渴及烦躁等症。
中医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小儿秋季腹泻”已有不少认识,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兹就有关小儿秋季腹泻的中医治疗,结合古代文献的记载以及临床实际,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
PART.01
关于病因病机问题
元代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指出:“水泻,谓之洞泄,乃阴阳不顺,水谷不分,泻黄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无度。
夏秋之际,昼则解衣取凉,夜则失盖感冷,冷热相激,清浊浑乱。”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的“夏秋吐泻”一节中指出:“七月七日(指阴历)以后,吐泻、身温谅、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
秋季腹泻的季节性较强,属于时令病。夏暑将尽而秋凉初至,小儿智识未开,不知调摄,易于感触。又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饮食失调,吐泻之证则随之而起。
因此,在病因病机上,小儿秋季腹泻与暑热作泻不同。暑泻暴注下追,是暑热为患。
秋季腹泻则“冷热相激,清浊浑乱”,既有余暑未尽,又兼秋凉乍起,时邪初犯多兼表证,脾胃受伤则吐泻由作,运化无权,津液耗伤,则见烦渴。泄泻以水泻为主,不腥臭秽浊,也与暑热下追有异。
另外,秋令湿邪尚盛,中医认为“无湿不作泻”,也是小儿秋季腹泻的一个因素。
PART.02
关于治疗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对于本病的治疗,既要扶脾助运,又要燥湿达邪。我们在临床上常采用钱乙白术散为主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钱乙白术散,即七味白术散,是治疗脾虚吐泻,烦渴燥热的方剂。
方中以白术为君,健脾燥湿,配茯苓以分利,辅参、革以益气,佐木香、藿香之芳香,理气悦脾,更重用葛根,鼓舞胃气,升提透达。
合之,方中四君(参、术、苓、草)益气健脾以扶正,葛根、藿香、木香调理气机而达邪,余暑可祛、微寒可除,湿邪去脾胃安,升降调和,则吐泻之证可愈。
从制方意义上看,正与秋季腹泻的病机相吻合。从其主治诸证,也与秋季腹泻的主证一致。
常用处方:葛根10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党参6克、藿香9克、木香6克、炙甘草3克。以上为三至七岁患儿用量,若三岁以下或七岁以上,可适当增减。
若表寒较重,症见寒热、流涕、头痛身疼、少汗或无汗,可加防风6克、荆芥穗6克,甚则加羌活6克。
李东垣《脾胃论认为治泻应分利升提,宜用升阳风药,诸如羌活、防风、荆芥穗之类。此表寒较重,适当选用,可达两全之效。
若兼见咳嗽声重痰浊,可加紫苏6克、桔梗6克、厚朴6克。
若燥咳无痰或少痰,是兼感秋燥之邪,可加桑叶6克、桔梗6克、枇杷叶6克。
若暑湿明显,症见苔腻、肢倦、尿黄,可加滑石9克、车前子6克。
若里寒内甚,症见舌淡,脉缓、肢凉,可加炮姜3---6克、肉桂3克,甚则加附子3~6克。
若里湿显著,症见纳呆、腹膨、身重、尿少,可加泽泻9克、大腹皮9克。
若食滞内停,症见纳呆、苔厚、腹胀、腹痛,可加炒三仙10克、炒菜菔子9克、枳壳9克。
若气虚不明显,可去党参。
若津伤虚热,烦渴、舌干无津或少津之症明显者,可加天花粉9克、玉竹9克、石斛9克,藿香、木香用量宜减。
若气阴两虚,症见皮肤干燥、弹性很差、囟陷露睛,宜配合生脉散。
若泻久滑脱不收,加煨诃子6克、乌梅3---6克,甚则加罂粟壳3克。
白术散的服法,应注意煎大剂作汤饮。
钱乙说,使任意取足服之,弥多弥好。就是说,患儿口渴宜以之代饮,随时任意服用,其量以意足为隈。秋季腹泻多合并脱水,这种服饮方法,也可达到补充水液之效。
钱乙用白术散“生胃中津液”,不但因为组方重在健脾助运,以化生津液,而且作大剂代饮,以补其源。二者相辅相成,津液渐可充足。
后世儿科医家明代万密斋对白术散的使用,更有体会,他认为除作大剂代饮外,还应重用葛根,鼓舞胃气,升提清阳,则泄泻可止,烦渴可除。白术散的这两点服用方法,对于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尤为要紧。
PART.03
关于饮食调摄的问题
饮食调摄失宜以致影响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效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首先要适当禁食或减食,对于奶类、蛋类、油脂类食物要注意,鱼肝油之类药物也宜暂停应用。可喂米粥等食物,用炒米煮粥喂儿,有时还可收到治疗效果。
我们在临床上往往碰到这样的情况:用药与病证相符,但收效却不明显。深入了解,发现这类患儿饮食调理没有跟上,及时予以纠正后,则很快获愈。说明了饮食调理对于治疗的重要性。
?本文摘自《中国农村医学》年05期,作者:朱锦善
?欢迎投稿gycx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