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不当,吃得稍微油腻或偏凉,拉肚子了;情绪紧张,感觉不舒服,又得跑厕所了……有没有朋友有这样的烦恼呢?稍微不注意,拉肚子就找上门了,反反复复总是这样。这样的病证应该怎么治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方子,小编按急性、慢性拉肚子的各种症型给你一一介绍,只要对症入号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分型论治
急性拉肚子分寒湿型、湿热型、饮食不注意引起等
寒湿型拉肚子
症状:粪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湿热型拉肚子
症状:拉便时伴腹痛,拉下急迫,或拉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该方是治疗湿热型拉肚子的常用方剂。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若热偏重,可加金银花、马齿苋以增清热解毒之力;若湿偏重,症见胸脘满闷,口不渴,苔微黄厚腻者,可加薏苡仁、厚朴、茯苓、泽泻、车前仁以增清热利湿之力;夹食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可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期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等,为暑湿侵袭,表里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饮食不注意引起的拉肚子
症状:拉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拉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而不畅者,可因势利导,据通因通用的原则,可加大黄、枳实、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使邪有出路,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
慢性拉肚子分脾虚型、肾虚型、肝郁型等
脾虚型拉肚子
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拉肚子,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腥秽者,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症见短气肛坠,时时欲便,解时快利,甚则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肾虚型拉肚子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拉,拉下完谷,拉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方中补骨脂温阳补肾,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涩止泻。可加附子、炮姜,或合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升阳健脾,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
肝郁型拉肚子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拉肚子,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拉,拉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打嗝食少,舌淡,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
方中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若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可加柴胡、枳壳、香附;若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党参、扁豆;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乌梅、五倍子、石榴皮等。
转归预后
急性拉肚子经过恰当治疗,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治愈;只有少数病人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者,导致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由实转虚,变为慢性拉肚子;亦有极少数病人因暴泻无度,耗气伤津,会造成亡阴亡阳之变。慢性拉肚子一般经正确治疗,亦能获愈;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可由脾虚而致中气下陷;脾虚伤及肾,或脾肾相互影响,以致脾肾同病,则病情趋向加重。
预防与调摄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忌食腐馊变质饮食,少食生冷瓜果;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一些急性拉肚子病人可暂禁食,以利于病情的恢复;对重度拉肚子者,应注意防止脱水,及时补充体液。一般情况下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