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網上關於雙黃連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說法導致了各大藥房的雙黃連口服液一夜脫銷,面對當下疫情的問題,避免大家亂吃藥的現象出現,我們推薦關於藿香正氣水、雙黃連的針對性的科普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由和樂中醫研究院院長王英武教授傳承人丘曉博士撰寫,首發於公眾號西讀令狐沖,和樂中醫轉發。
叫科普,也許不太合適,因為中醫現在不被認為是科學。
但是中醫在觀念上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論,在操作上也有他行之有效的一套技術,僅從知識的層面,這個體系就是值得研究的。這些,我們現在不管,單說藿香正氣水、雙黃連的問題。
先說藿香正氣水,這個藥現在的成藥有水、有液、有丸、有膠囊,唯獨沒有散,其實最早它是個散劑,其方劑組成是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白術、陳皮、厚樸、桔梗、甘草,它的功效是健脾化濕、理氣和中,成藥的說明書上往往寫“用於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症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或胃腸型感冒見上述證候者”,可見它的治症非常廣。
治症雖廣,但它針對的病機很單純,就是寒濕。
現在很多人把藿香正氣水看成一種解暑藥或用作治療中暑是不合適的,它雖然能治夏傷暑濕,但這一定是寒濕,真正的中暑是濕熱,對症的方劑是香薷飲系列。
夏天怎麼會寒濕?
貪涼。一是吹冷風吹空調,二是飲食寒涼。
天氣暑濕,但傷於寒,寒濕致病,在表就有無汗怕冷的感覺,在裏就會傷於脾胃,症見嘔吐瀉泄,即所謂的腸胃型感冒。
這個藥之所以叫藿香正氣散,全因藿香是君藥、主藥。
藿香性溫,有發汗的作用,可以散寒解表,藿香氣香,又可以芳香化濕,所以對於寒濕的病機非常合適,而且表裏同治。
此外,紫蘇、白芷性味辛溫,配合藿香可以發散風寒;半夏、陳皮理氣燥濕,配合藿香可以和胃降逆以止嘔吐;白朮(現多用蒼朮)、茯苓配合藿香可以健脾化濕以止瀉泄;大腹皮、厚樸可以行氣化濕,桔梗宣肺利膈,炙甘草保護脾胃、調和藥性。
這是宋代太平和劑局的藥方,考慮很全面,用藥雖然比經方複雜,但總是針對寒濕,效果很好,所以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劑型以方便使用。
我自己感覺,藿香正氣水,也就是酒精溶劑最難喝的那種效果最快,對突發性的寒濕感冒和吐瀉最有效。我每次外出騎行都會帶一點,其實不是怕熱,而是騎行出汗後毛孔大開,山風涼嗖嗖,不但容易感冒,肚子也容易受涼,所以要常備藿香正氣。
那為什麼它又被傳說可以防治新冠肺炎呢?
這體現了中醫對疾病認識和治療的一些特點。中醫治療有兩個原則,一個是找准病機,另一個是對症治療。
所謂病機,我的理解是人體與世界的關係,這個關係不好了,人體就會有應激性的反應,這就是症狀,所以症機和病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所謂對症治療,其實有對病機的認識,這是中醫對病因的理解,中醫的六經、三焦、八綱、衛氣營血辨證都不脫對病機和病症的把握。
至於肺炎,中醫不管肺炎不肺炎,也不管什麼類型的肺炎——當然,這是古代中醫的認識局限,但就是在這些局限裏,古代中醫找他的出路。他不是從物質的角度去針對細菌或病毒找病因,而是從功能性的角度去理解人的生理和病理。
首先,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人與世界的關係和諧,人就沒病。不是說沒有病毒,而是說病毒對這樣的身體不致病,所以會有接觸感染者不得病的人,也有病毒攜帶者不發病過一段時間病毒不見了的例子,不過這樣的人是少數,大家不要僥倖;而且這樣的人未必是些身體特別壯實或曰氣血水平特別高的人,而是那些氣血沖和的人,身體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強的人。
其次,感染了病毒,人體就要對病毒起反應,這時候,兩種人比較危險。
一種是體虛病弱者,這樣的人,病邪容易長驅直入,剛開始沒什麼反應,因為身體能量不足,反應不出來,所以沒有表症,到反應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內邪深陷,一下子就是裏症重症,再加上本來身體不好,有各種病,舊病新病齊發,而現在多數治療又往往是見火治火,見水治水,對人體缺乏真正的整體性治療,所以病人就不行了。這次新冠肺炎第一批死亡者大多是老年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一種容易有致命危險的患者是那種身體特別壯實的,比如運動員,這種人危險不是因為致病因素,而是因為他的身體應激能力特別強,因為他的身體能量大,氣血水平高,所以對病毒反應特別強烈,比如病毒性肺炎,他就要發高燒來對抗,體虛的人發不起高燒,但壯實的人很容易發高燒,他能燒到四十度,發現病毒還沒燒死,他就繼續燒,結果病毒沒燒死,把自己燒死了,因此很危險。
再次,是大多數人,身體本來就失衡,但氣血水平既不太強也不太弱,對病邪有反應,反應也不過激,其實治療的餘地很大,但容易延誤,比如對這次的病毒性肺炎,可能開始病症不太嚴重,所以就拖成重症了。
回到藿香正氣水。因為每個人的身體不同,生活環境不同,與世界結成的關係不同,身體應激反應也不同,所以病症不同。中醫的對症治療,有是症則用是方,有些中醫走極端,不顧病機,全拿方與症對照,因症投方,當然不對,但對症下藥本身沒錯,只不過一定還要考慮病機。
就長江一帶現在的天氣,寒濕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一個新冠病人的症狀是惡寒發熱,無汗,舌淡苔白膩,咳嗽白痰,或大便瀉泄,小便不利,甚至嘔吐,他的病機是因寒因濕,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當然不錯,何況藿香正氣散原本就可治時疫病。
在這裏,藿香正氣能發汗,能分清泌濁,能止瀉泄,利小便(可加味豬苓或澤瀉),一發汗一利小便,病邪隨汗液和尿液排出,病症得解,也就好了。我們有時感冒發燒,或細菌性或病毒性,醫生讓我們多喝熱水,無非就是幫助身體提高體溫,同時加快代謝,讓病毒隨汗隨尿排出,是一個道理,這也就是中醫治法裏的汗法和利(小便)法。
所以,如果說藿香正氣可以治感冒或肺炎,他不是去殺菌殺毒,而是去調節身體機能,幫助身體打開排毒的通道來實現治療效果的。當然,要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他的藥物成分裏一定是有某些物質可以殺菌殺毒的。
關鍵問題是,並非所有的感染者對同一種病毒的反應是一樣的,因為如前所述,每個人的身體不同,他與環境形成的關係也不同。在對新冠肺炎的報導中,很多患者的病機不是寒濕,而是濕熱,那就要針對濕熱治療,這時候不是要散寒化濕,而是要清利濕熱;如果是典型的風熱感冒的症狀,發熱有汗、頭咽幹頭痛、咳吐黃痰,當然也可以用雙黃連。
雙黃連是金銀花、黃芩、連翹的複方製劑,這三種藥都是性味寒涼,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實我不覺得雙黃連口服液或顆粒、片劑很好,因為這個複方太簡單了,是機械的中西醫結合的產物,他有一定清熱解毒的功效,但是疏散風熱的能力比較差,如果風熱感冒有點炎症不太嚴重是有效果的,如果表症多樣就不好用,不如用銀翹散或桑菊飲的方。王英武老師教我一個簡單的選方辦法,風熱感冒,如果發熱重就用銀翹散,如果咳嗽重就用桑菊飲。現在有種成藥風熱感冒顆粒,是銀翹散和桑菊飲的合方製劑,也可以用,但是現在的成藥大多藥力不足,效果有限。
風熱感冒是中醫的說法,若要到醫院血檢,很多風熱感冒都可能是病毒性的。
病毒從哪里來?
要麼是感染,比如各種病毒性流感,要麼是病從口入,吃得太多,這種情況特別多發於小孩,小孩吃飯沒有個饑飽,碰到合口的往往容易吃多,家長又怕孩子吃不飽,一直喂,一直勸吃,但小孩的脾胃功能不全,吃多了就容易積食,便幹難下,兩天大便不下,就開始發燒,有黃痰黃鼻涕,這種情況到醫院檢查十有八九是病毒性的,然後開始輸液,有時候反復不斷,一家人雞飛狗跳,家長心痛,醫生也會惱羞成怒,最受苦的還是小孩。
這種情況,什麼時候大便正常了,什麼時候才能好,所以要利大便,這也是中醫的下法,根據情況可以用大柴胡湯、承氣湯系列,甚至消食導滯的保和丸也很有效。
大柴胡湯原來是六經傳變中外感病入陽明導致的陽明腑實,也就是說病邪原來在表,後來傳到裏,已經不是外感風寒或風熱了,按照張仲景的理論,病入陽明也就快好了,但前提是陽明要通利,陽明經不只是腸胃,但陽明經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腸胃上,所以腸胃有積滯肯定不行,就要用大柴胡湯。還有一類陽明腑實不是病邪傳變導致的,而是病起陽明,一開始就是腸胃有熱邪,上述兒童的積食發熱就是這樣來的,不太嚴重的用保和丸就很有效。
為什麼病在陽明,腸胃積熱,會導致病毒性感冒或肺炎,消化系統的問題為什麼連帶到呼吸系統?現代醫學的解釋我搞不清楚,中醫的認識是“肺與大腸相表裏”,雖然肺主呼吸,大腸主排泄,但是他倆是一對,有相互照應的關係,一方有病,另一方就有反應。
寫在最後
說這些,我的意思是不論藿香正氣還是雙黃連能治什麼肺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論藿香正氣還是雙黃連都不能治所有人的所有肺炎,所以大家不要聽風是雨,今天搶購藿香正氣明天囤積雙黃連。
你又沒得病,你就是喝了也沒用;
若是得了病,辨證不對,喝錯了更難治。
最不好的是,買一批沒用的藥屯著,讓市場斷貨,真正有人病了可買不到藥,這才是麻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