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开的方剂,和张仲景比起来,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在用药上,他特别擅长用轻剂量的药来达到效果。就拿清暑益气汤来说,方子里有十五味药,用量最大的是黄芪、苍术,各一钱五分,用量最小的五味子,只有九粒。全方加起来才八钱五分,还没超过一两呢。更厉害的是,他还会把汤剂轧成粗末,或者切成像麻豆那么大,用煮散的方法来煎服,这样既能减少用药剂量,还能提高疗效。比如说一剂升阳散火汤,总量四两五分,用法是“切成麻豆大小,每次吃五钱,加两杯水,煎到一杯,去掉药渣,趁热喝,不限时间”。按照这个吃法,一剂药能分成八次吃,要是一天吃两次,吃四天都没问题。
轻量方剂的适用范围上焦病:吴鞠通说过:“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啥意思呢?就是说治疗上焦的病,不仅要用像花叶这些轻飘飘的药物,用量还得轻,煎药的时候也不能煮太久,不然药劲儿过了头,疗效反而变差。我曾经用苏叶黄连汤治妇女怀孕前的恶心呕吐,吐得那叫一个厉害,白天晚上都不停,感觉人都快不行了。这病是因为温热邪气在肺胃里捣乱,肺胃不和谐,胃里的热跑到肺里,肺受不了,又跑回胃里。我就用三四分黄连来清除湿热,二三分苏叶来打通肺胃,用了之后大多都能治好。要知道,肺胃之气,没有苏叶可通不了。为啥用这么轻的量呢?因为轻剂量的药正好能治上焦的病。这个方子就两味药,每味药都不到一钱。别以为轻剂量只能治小病,它也能治重病,这就是所谓的“轻可去实”。人体的气就喜欢流通,要是邪气来捣乱,气就堵在那儿,失去了灵动的劲儿,就感觉不舒服了。用轻清的药,能让正气顺畅运行,邪气慢慢就没了,堵住的地方也就通了。要是用重药,不但治不了病,还会把没病的地方给伤到。有人说轻剂量的方子是给体质弱的南方人用的,这可就没明白治病的道理。黄连不仅能治湿热,还能降胃火;苏叶味道又甜又辛,气味芳香,特别擅长通降顺气。不过它性子温,容易发散,所以和黄连一起用的时候,还得少用几分来控制一下,这才叫用药有讲究。
皮肤病:皮毛和人体表面都属于人体的阳位,就像房子的屋顶,得用轻剂量的药才能“够得着”。所以治这些地方的病,一般都用轻剂量的方子,像桑菊饮、九味羌活汤、升阳散火汤等,不过得根据风热、寒湿、火郁的不同情况来选。
慢性病:像慢性病、胃肠病、肝肾病这些,病人病的时间长了,身体就很虚弱,再加上长期吃药,正气都被消耗了,可不能着急。治疗的方法,就得像《中庸?三十二章》里说的“然而日彰”,慢慢来,效果才会显现。把药物做成散剂或者丸剂,小剂量吃,慢慢促进身体的抗病能力恢复,就像春天回暖,阳气慢慢散开,阴气自然就消退了。种子慢慢发芽,茁壮成长。这道理很简单,就不多说了。我曾经给一个越南的患者看病,他年纪大了,身体很虚弱,得了慢性结肠炎,治了好久都没好,对一百多种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中药里好多都不能吃。来看病的时候,每天吃东西都不到一两,瘦得皮包骨头,脉象也很弱。这病的关键就是脾胃伤得太厉害了,营养都没办法生成。我就让他先停服中西药一周,然后用一帖资生丸,用剪刀剪成粗末,每天煎服三钱,煮成两盅,早晚各喝一盅。就这么守着这个方子吃了一个多月,他饮食变好了,病也全好了。
轻量药物的使用方法动药与静药配伍:在开补益的方子时,动药和静药搭配,动药的用量得轻。啥是静药呢?就是那些能补益身体,但容易让身体里的气堵住的药,像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熟地、山萸、鹿胶、炙甘草等,它们就像安静的“小胖子”,能给身体补充营养,但可能会让身体有点“堵”。动药呢,就是能调理气血,但容易伤正气、损耗气的药,像川芎、枳实、当归、柴胡、陈皮、肉桂、香附、柽柳、大腹皮、砂仁、豆蔻等,它们就像活泼的“小猴子”,能让气血动起来,但可能会有点“调皮”。从阴阳的角度分,动药属阳,静药属阴。开方子的时候把它们搭配起来,动药能推动静药,让补益的效果更好,副作用还能减少,这可是开方的一个小规律。比如说异功散里,参术苓草是静药,用量得重,陈皮是动药,用量得轻,这样健脾的效果就更好了。久病的人身体弱,受不了大的动静,所以静药要比动药多。
引经药用量:引经药就是能带着主药直接到病的地方的药,就像个“小向导”。但它用量可不能太大,不然就会像个爱抢风头的家伙,把主药的作用都盖住了。比如傅青主的完带汤,主药是二术、山药、党参、白芍,用量很大,而柴胡和黑芥穗是带着其他药进入肝经和冲脉、带脉的引经药,用量很轻,都只有几分,这方子的配伍可真是绝了。
开方用药的规律是前辈们传下来的,可不能靠想象来代替临床实践。用轻剂量的方药治病能有好效果,这也是前人实践的智慧结晶。我们得学会这种用药方法,这样既能避免浪费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还能提高疗效,缩短治病的时间,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不过,提倡用轻剂量的药,可不是说啥病都用轻淡的药。要是一看到病人,就开一堆枇杷叶、淡竹叶、灯心、六曲、麦芽、焦山楂、佛手花、代代花这些没啥劲儿的药,有人觉得吃了这些药不会把病治坏,也不会出乱子。可这就像用小树枝去撞大钟,根本没声音;用小草去抬重木头,肯定会折断。乱用这种方法不但治不了病,还会耽误病情,所以得区别对待,可别害了病人。#深度好文奖励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