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天人合一”的治病理念,不仅融合了针灸、按跷导引等内外治疗方法,还广泛使用了中草药。其中,许多被忽视的动植物“皮”也成为了珍贵的中药材。那么,这些“皮”究竟如何发挥其药用价值呢?
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皮”的定义。在《说文解字》中,“皮”被解释为剥取兽革的动作,最初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剥取”之意。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含义逐渐扩展,不仅可用于剥取兽皮,还可泛指动物及其他物品的外表。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皮”甚至被直接用于指代人的皮肤,这一用法在后来的中医经典如《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皮”在中医中还与“毛”有着紧密的联系。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便深刻阐述了“皮”与“毛”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魏文侯在山道上遇到一个反穿皮袄的樵夫,便询问他为何如此。樵夫解释道,他爱惜皮衣,担心毛露在外面会受损。魏文侯则指出,皮板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毛的依托。这个成语至今仍被用来强调事物的基础性。
在药用方面,许多动植物的皮都具有显著的功效。例如,生姜皮、木槿皮、大腹皮等植物类的皮材,以及刺猥皮、蛇蜕等动物类的皮材,都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它们分别具有解表散寒、清热利湿、行气利水等功效,为中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伤寒论》中记载的“猪肤汤”为一味名方,其原料正是猪皮。对于现代许多因长期身处空调房而患上慢性咽喉炎的白领来说,不妨尝试以新鲜的猪皮熬汤,微盐调味后饮用,此法可有效缓解喉咙干涩的症状。由驴皮精心熬制的“阿胶”,被誉为历经两千多年的名药。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便记载了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如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等功效。而到了梁代,名医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进一步阐释了阿胶的温补作用。如今,许多女性钟爱在冬季食用阿胶,以滋养气血,保持美丽容颜。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中药材往往能够“以形治形”或“同气相求”。这意味着,动植物的特定部位如皮,常被用于治疗相应的皮肤疾病。例如,蛇蜕常用于治疗皮炎和湿疹;而五皮饮则由生姜皮、桑白皮等多种药材组成,成为治疗全身浮肿的经典方剂。此外,刺猬皮被用于治疗胃痛泛酸,也体现了中药治疗脏腑表皮疾病的理念。
同样,植物的根皮在临床上也常能发挥意想不到的疗效。据清代医家记载,一位贵妇人因大小便秘结而痛苦不堪。医生尝试服用巴豆丸后,虽然大便得以疏通,但小便却更加不畅。此时,名医孙一奎巧妙地运用桖树根皮煮水合韭菜汁进行治疗,迅速治愈了她的疾病。桖树根皮擅长行气利水,而韭菜汁则温阳行气,二者合用,效果显著。
《字缘中医》一书便深入探讨了汉字与中医的紧密联系。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汉字的演变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沧桑变迁,更与中医的认知理念和方法紧密相连。通过阐释57个汉字蕴含的文化和医学知识,本书揭示了汉字与中国社会文化、生命文化的深刻关联。任宏丽,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同时也是硕士生导师。她曾主编学术专著3部,并主持、参与了众多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她荣获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一等奖,以及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中医药科普宣传金话筒奖”。此外,她还曾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并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担任访问学者一年。
彭卫华,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现任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教研室。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医哲学和中医人文教育上,并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同时参与编写了3部教材。彭卫华以“我思故我在”为人生信条,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生命力。他开设的课程如“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等深受学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