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腹皮 > 大腹皮相关论述 > 正文 > 正文

国医大家董建华内科心法十二吐酸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9 18:27:37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59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内科心法(十二)——吐酸

作者:江杨清

吐酸,也叫泛酸、反酸、酸水由胃上泛,随即咽下,或至食道咽喉未吐出者,叫做吞酸。本证多由肝气郁结,化热化火,或肝胃不和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故属热者较多。肝气犯胃上逆,胃失和降,故胃酸上泛。或由肝胃郁火熏蒸脾湿而成,即如朱丹溪所指出的“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或由于宿食积滞停胃,蕴郁而作酸。肝郁化热犯胃,肝胃不和既可引起吐酸,也可以引起胃脘痛或痞胀,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故吐酸每与上述症状兼见,也可以单独出现。临床上属实属热者居多,但也有属寒热错杂或虚实并见的,故治疗不能满足于几味止酸药,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一般以清肝、和胃、通降为大法。1具体治法清肝和胃、苦辛通降由于吐酸的主因在肝郁化火、胃失和降,泄肝可以清热并助疏泄以消除胃酸的病因,和胃可以降逆使酸不上泛,而治肝又可以安胃,故凡吐酸,必用左金丸加味以泄肝和胃、辛开苦降。常用以下几味:黄连3克,吴茱萸1.5克,乌贼骨10克,煅瓦楞子15克,然后配用:1.理气通降法香附10克,陈皮10,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佛手6克烧心嘈杂加竹茹6克、黄芩10克;胃痛加元胡、金铃子;嗳气呃逆加旋复花10克(包)、代赭石20克(先下)。胃胀甚加槟榔10克、香橼皮10克;恶心呕吐加清半夏10克、竹茹6克、代赭石20克(先下);便秘加酒军3-5克、槟榔10克;受寒引起加苏梗10克、桂枝6克。2.温中散寒法凡脾胃之宿冷停寒,或夹痰气互结,影响胃的通降,或者肝郁犯胃、熏蒸脾湿,则可引起吐酸,胃脘胀痛,喜温怕冷,受凉易作,苔或白偏腻,脉细弦或沉弦。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荜澄茄10克,桂枝(或肉桂)3克,砂仁3克(后下)气机上逆,如自觉气上冲,呃逆嗳气加沉香3克、苏梗10克;舌苔偏腻,加法半夏10克、川厚朴6克;腹痛加木香6克、小茴香6克、乌药6克。3.化痰祛湿消滞法肝胃不和,气失舒展可致阳郁为热,肝胃郁热熏蒸脾湿,发为吞酸吐酸。或饮食太过,脾气无力运化,蕴湿生热,热则作酸,故见吞酸吐酸,舌苔多腻或厚腻,并见脘痞嗳腐等,脉多细弦或沉弦。苍术10克,川厚朴6克,藿香10克,焦三仙各10克,砂仁3克(后下),法半夏10克苔黄腻见有湿热之象,加黄芩10克、薏苡仁15克、通草6克;食少纳呆加陈皮6克、茯苓10克;脘腹痞满加大腹皮10克、枳壳10克;嗳腐有食臭气加鸡内金6克、莱菔子10克;胃中嘈杂加茯苓10克、陈皮6克、生姜2片。2治疗用药特点

凡吐酸,均与肝郁与胃失通降有关,故治疗以左金丸配合止酸、行气、和胃通降药,以顺肝之疏泄和胃之通降功能。其左金丸的用法:以吴茱萸辛热作反佐,仅用1.5克,顺其性热而折之。而以黄连为君,每用3克,是吴茱萸的一倍。主次得当,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开郁与降逆并济,从而达到疏肝以和胃的目的。而必加用乌贼骨、瓦楞子,直接止酸。再根据辨证,灵活配伍用药,做到既辨病(吐酸),又辨证,如此则胃酸无有不愈者,临床疗效颇称满意。

3病案举例

张某,男,25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现已1年,泛酸,脘痞,腹部轻胀,偶有隐痛,得食则缓,苔白根黄,脉弦细。当辛开苦泄、和胃调气。

川黄连3克,吴茱萸1.5克,乌贼骨10克,瓦楞子15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香附10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金铃子10克6付。复诊:泛酸已止,胀轻,有时隐痛,喜按喜温。主症已除,改从益气温阳和胃法:炙黄芪15克,桂枝6克,白芍10克,高良姜10克,饴糖30克(冲),炙甘草3克,大枣五个,生姜2片,乌贼骨10克,元胡10克,吴茱萸1.5克上方进退服用月余,自觉症状消除,全身状况改善,复查胃镜未见溃疡,临床近期治愈。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内科心法》,作者:江杨清。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最好
白癜风能否治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fupi.com/xgls/567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腹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