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常表現為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往往以脾胃虛弱為本,水濕、濕熱、瘀血、濁毒為標,且有升降失常、寒熱相兼的特點。雖說脾胃病病機常常較為複雜,但是總有方法能解決它。李成光老中醫常用的治胃病十法就是對付脾胃病的利器。
一、化湿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脾胃濕熱型,症見脘腹不適,納呆少食,口淡無味,或口渴而不欲飲,倦怠身重,大便溏薄,苔黃膩,脈濡數。常見於西醫學的慢性胃炎。治當清熱化濕、和胃醒脾。以三仁湯加減。方中杏仁苦辛,輕開上焦肺氣,氣化則濕亦化;砂仁、蔻仁芳香苦辛,行氣化濕;薏苡仁甘淡,滲利濕熱;半夏、川樸花行氣散滿,除濕消痞;竹茹、黃芩、浙貝、郁金以清熱和胃降逆;炒穀芽、雞內金化濕積,助運化;木蝴蝶疏肝和胃,其性為升,在眾多降藥中加之,取其升降有序之意,以符合脾胃升降的特性。加減:胃痛甚加白芍、甘草;大便不暢加枳殼、生白術;口苦口臭加石斛、石菖蒲、佩蘭。
二、利胆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膽胃鬱熱型,症見胃脘不適,灼熱吞酸,口苦嘔惡,咽喉不適或咽部梅核氣,噯氣便幹,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數。常見於西醫學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合併膽囊炎或膽石症。治當利膽和胃、清熱降逆,以蒿芩清膽湯加減。方中青蒿、黃芩、郁金、蒲公英清少陽膽熱;竹茹、半夏清胃降逆;碧玉散導膽熱下行,又利濕和中;木蝴蝶、川樸花、大腹皮理氣和胃運中;生穀芽養陰疏肝利膽。加減:苔白、熱邪不甚去碧玉散,改海金沙;大便幹加生白術、枳殼;寐差加青龍齒、首烏藤、合歡皮;泛酸加浙貝、烏賊骨、煆瓦楞子;膽石症加穿山甲、路路通。
三、清热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肝胃蘊熱型,症見脘腹不適,泛酸嘈雜,噯氣時作,口苦口幹,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常見於西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治當清熱和胃,以左金丸合海貝散加減。方中吳茱萸疏肝解鬱、降逆止嘔,黃連瀉心火,兩藥合用,辛開苦降,一寒一熱,共奏清肝瀉火、降逆止嘔之效;浙貝、烏賊骨、瓦楞子止酸降逆。加減:胸脅脹痛加延胡索、香附;口幹加制玉竹、川石斛;噯氣甚加旋覆花、沉香、代赭石。
四、疏肝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肝氣犯胃型,症見胃脘脹悶,攻撐作痛,噯氣頻作,每因情志刺激痛作或加重,或伴大便不暢,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弦或弦滑。治當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散鬱和中,調理氣機;香附、芍藥助柴胡和肝解鬱;黃芩、薑半夏辛開苦降;竹茹、郁金、蘇梗、浙貝和胃降逆;木蝴蝶、川樸花疏肝和胃。加減:氣滯明顯可加沉香、大腹皮;胃脘疼痛明顯加延胡索;泛酸嘈雜加煆瓦楞子、生牡蠣;大便溏爛加豬苓、茯苓、炒薏苡仁。
五、清肠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腸胃不和型,症見脘腹脹滿痞悶,幹噫食臭,伴腸鳴下利,噁心嘔吐,舌苔黃白相見或膩,脈弦或弦數。常見於西醫學的潰瘍性結腸炎。治當清熱利濕、調和腸胃,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方中薑半夏辛溫散結,和胃降逆;川連、黃芩苦寒泄降除熱,清腸燥濕;紅藤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生薏苡仁、懷山藥健脾滲濕止瀉;木香、大腹皮、川樸花、郁金理氣和胃。加減:脘脹納呆加沉香曲、山楂;腹痛即瀉,瀉後痛緩,加炒白術、防風、芍藥。
六、调和肝脾法
题题题用於肝旺脾虛型,症見腸鳴腹痛,腹痛即瀉,瀉後痛緩,每因情志波動發作,矢氣頻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常見於西醫學的腸易激綜合征。治當抑肝扶脾、調中止瀉,以痛瀉要方合香連丸加減。方中炒白芍柔肝止痛;防風泄肝祛風;白術健脾祛濕;木香、黃連清熱燥濕,行氣化滯。加減:泄瀉甚加紅藤、生薏苡仁;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脘脹加木蝴蝶;納呆加穀芽、山楂。
七、化痰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膽鬱痰擾型,症見胃脘痞滿不適,燒心或隱痛,或嘈雜噯氣,心煩失眠,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治當清膽和胃、理氣化痰,以溫膽湯加減。方中半夏祛痰化濁,和胃降逆;竹茹清膽和胃,化痰清熱,除煩止嘔;制南星、天竺黃、黃芩加強清熱化痰之功;石菖蒲、郁金化痰開竅;茯苓、川樸花健脾和胃。加減:寐差甚,加龍齒、首烏藤、合歡皮;嘈雜甚,加山梔、淡豆豉;大便幹,加萊菔子、決明子;胸脅脹痛,加延胡索、香附。
八、养阴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胃陰虧虛型,症見胃脘部灼熱時痛,咽幹口燥,或大便幹結,或饑而不食,舌幹少苔或無苔,呈鏡面舌,脈細數。常見於西醫學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當清胃滋陰、斂陰止痛,以益胃湯加減。方中北沙參、麥冬、生地黃益胃生津;玉竹養陰潤燥、除煩止渴,其性平而不礙胃,雖養胃陰但不礙脾陽;玄參、石斛益胃生津,滋陰清熱;川樸花理氣而不傷陰;黃芩、竹茹、郁金、木蝴蝶清熱和胃。加減:口臭加佩蘭葉、石菖蒲、六神曲;大便幹結,重用生地黃、枳殼、生白術;噁心嘔吐加半夏、竹茹;胃痛甚,加炒白芍、甘草;納呆加生穀芽、雞內金。
九、健脾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脾胃氣虛型,症見脘腹痞悶,不思飲食,面色萎黃或蒼白,語音低微,氣短身倦,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虛弱或虛緩。常見於西醫學的慢性胃炎。治當益氣補中、健脾和胃,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方中黨參益氣健脾,升提清氣;白術、白扁豆、茯苓健脾化濕;山藥補脾益氣;薏苡仁健脾滲濕,使濕邪從下而去;白蔻仁、砂仁、大腹皮、川樸花健脾祛濕理氣。加減:四肢乏力加生黃芪;食後腹脹、噯氣,加沉香、大腹皮;口幹加石斛、蘆根;大便不暢加萊菔子、肉蓯蓉。
十、温中和胃法
题题题用於脾胃虛寒型,症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綿綿不已,得食或得溫痛減,多食則脘腹痞脹,泛吐清水,胃部冷感,四肢不溫,倦怠無力,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白,脈軟弱無力。治當溫運脾陽、健胃和中,以黃芪建中湯加減。方中桂枝溫通脾陽;芍藥、甘草緩急止痛,使桂枝走裏而不走表;黃芪益氣建中;幹薑散脾胃寒邪,溫中止痛;延胡索、香附理氣止痛。加減:大便溏薄可加炒薏苡仁、山藥。
小結:脾胃病因其獨特的生理特性,往往出現虛實夾雜、寒熱錯雜、升降失常、氣血失調的正虛邪戀狀態,治療上單用一法難於取效,故常採用和法治之,同時又當根據疾病的寒熱、體質的虛實、臟腑的特性、邪正的盛衰來靈活應用。程國彭《醫學心悟》雲:“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稟質之虛實,臟腑之燥濕,邪氣之兼併,以誤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因此,李老在應用和法治療脾胃疾病時,順應脾胃的特性,將祛邪與扶正,清熱與溫寒,升散與降收同冶於一爐,從而重新恢復“陰平陽秘”的正常生理狀態。
博方堂简介:
博方堂中医门诊部
博方堂名称源自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所言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意在传承前人之智慧,采集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服务大众。
“方”是中医精妙汇聚的外在体现,医家的经验与成果都以“药方”的方式流传后世。“方”还有有形和无形的不同,除了有形的处方作为载体外,它更体现了中医人对人体和世界观的哲学思想,是中医关于健康的解决之道。
堂为融汇一堂,服务大众。公司坚持以中医之道积极干预现代人的生活起居,传播践行中医健康的养生文化,采取私人定制化的养生方式,治未病、调慢疾,控恶疾,增强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在业内率先倡导并推行“多维辨证”、“保健处方”"顺时调养"等创新性中医服务,为全球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下设博方堂中医馆、博方堂调理馆、调理有方养生馆三大品牌。
行便民之道、开靠谱医馆、做最美医生。
博方堂∣一个有逼格的养生馆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