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紫油厚朴
拉丁学名:MagnoliaeOfficinalisCortex
来源: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科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目木兰科木兰属厚朴
处方用名:厚朴、川厚朴、姜厚朴
分布区域: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
药性: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行气,消积,消痰平喘。
临床应用:
1.湿滞伤中,脘痞吐泻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3.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临床配伍:
1.多与苍术、陈皮配伍,行气燥湿消积,治疗湿阻中焦证,如平胃散;2.与桂枝、杏仁等配伍,燥湿化痰,降逆平喘,治疗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咳喘,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与苏子、橘皮等配伍,降逆平喘,治疗痰湿内阻,胸闷喘咳,如苏子降气汤。
方剂:
1、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
主治
1.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临床用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以及某些热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高热,谵语,神昏,惊厥,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本证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所致。
①里热结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实。前人将其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
a.“痞”,即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
b.“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
c.“燥”,是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d.“实”,是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谵语、潮热、脉实有力等。
②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③“热结旁流”之证,乃腑热炽盛,燥屎内结不出,迫肠中之津从旁而下所致——故“旁流”是现象,“热结”是本质。治以寒下通之,即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
④邪热积滞,闭阻于内,阳盛格阴于外——而成厥逆;或伤津劫液,筋脉失养——则痉;或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则狂。其中厥只是表象,里实热是其本质。故在四肢厥逆的同时,必有里热实证,故当治以寒下,即所谓“寒因寒用”之法。痉病、发狂亦病同此因,机同此理,俱当以寒下之法治之。
:
①君药:
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用为君药。
厚朴——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则内结之实热积滞,恐难速下,故本方重用厚朴亦为君药,行气消胀除满。
经典:即柯琴《伤寒来苏集》所谓:“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
②臣药:
芒硝——咸苦而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尤增,以为臣药。
臣药:臣以枳实下气开痞散结,助厚朴行气而除痞满。
诚如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所云:“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
③芒硝+大黄——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推荡之力颇峻。
④厚朴+枳实+大黄+芒硝——四者相伍,泻热破气,推荡积滞,以成速泻热结之功。四药合用,使塞者通,闭者畅,热得泄,阴得存,阳明腑实之证可愈。全方峻下行气,通导大便,以承顺胃气下行之特点而名曰“承气”。
2、麻子仁丸:麻子仁、枳实、厚朴、大黄、杏仁、芍药。《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杏仁芍
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确。
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的功效。
主治脾约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临床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秘、痔疮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本方所治乃《伤寒论》之脾约证,由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所致。
由于胃肠燥热,使脾受约束而失其布津之职,津液但输膀胱则致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
①君药: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
②臣药:
大黄——泻热通便以通腑;
杏仁——肃降肺气而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以缓急,共为臣药。
③佐药:枳实、厚朴——行气破结消滞,以助腑气下行而通便,为佐药。
④使药: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⑤诸药合用,使燥热去,腑气通,阴液复,脾津布,而大便自调。
3、黄龙汤:?大黄、枳实、芒硝、厚朴、人参、甘草、当归。《伤寒六书》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具有泻下热结,益气养血的功效。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心下硬痛,下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身热口渴,谵语神昏,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
临床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属于阳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者。
:本证系阳明热结腑实,兼气血两虚所致。
①燥热内结肠中,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色纯青(即“热结旁流”),脘腹胀满,腹痛拒按;
②里热炽盛——故身热;
③邪热伤津——故身热口渴,舌苔焦黄或焦黑;
④气血两伤——则见神倦少气,脉虚;
⑤余如神昏谵语、肢厥、循衣撮空等——皆为热结于里、上扰神明之危重证候。
:
①君药:大黄——泻热通便,荡涤积滞。
②臣药:芒硝——润燥软坚,以助大黄泻热攻逐之力。
③佐药:枳实、厚朴——行气导滞,合取大承气汤之意,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④佐使药: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与前药相配,扶正祛邪,使攻下而不伤正;
桔梗——开宣肺气而通肠腑,与承气性降相伍,使气机升降复常,寓“欲降先升”之妙。
生姜、大枣、甘草——和中益胃,用为佐使。
⑤诸药相伍,热结得去,气血得复,诸症自除。方名“黄龙”者,乃喻本方之功效,有龙能兴云致雨而润燥土之意。
4、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
主治阴暑,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临床用于治疗阴暑、急性肠炎及痘疹性咽炎等病症。
:本方所治之证乃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所致。
①夏感风寒,邪滞肌表,正邪相争,卫闭营郁——则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脉浮等风寒表实证;
②露卧饮冷,则湿伤脾胃,气机受阻,升降失常——故胸脘痞闷,腹痛吐泻;
③舌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
①君药:香薷——辛微温,芳香质轻,辛温发散,为夏月祛暑解表要药,故重用为君药。
②臣药:厚朴——苦辛性温,行气除满,燥湿运脾,为臣药。
③佐药:白扁豆——甘淡性平,健脾和中,渗湿消暑,为佐药。
④酒:入酒少许同煎,意在温经脉,通阳气,使药力畅达周身。
⑤诸药合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有表里双解之功。
5、五积散:?苍术、桔梗、枳壳、陈皮、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厚朴、干姜、麻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齐,
枳桔桂苓甘草补,川穹两姜半陈皮,
发表温里活血淤,祛湿化痰兼顺?气。
具有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症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苔白腻,脉沉迟。
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囊卵巢综合征、荨麻疹等病症。
:本方证系寒、湿、气、血、痰五积所致。
①外感风寒,郁于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等表实证。
②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中阳受损,脾胃运化失常,停湿生痰,阻滞气机,气血不和——故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③妇人以血为本,寒凝气滞,气血不和——可见月经不调、心腹疼痛。
:
①君药:苍术——重用苍术,既解表又燥湿,配厚朴,合陈皮、甘草,法取平胃散,功擅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祛湿积;
②臣药: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相伍,法取二陈汤,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外寒;
干姜、肉桂——辛热温里以祛内寒,合而用之,以散寒积;
当归、芍药、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
桔梗、枳壳——升降气机,与厚朴、陈皮为伍,以行气积,并可助化痰除湿;
③使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
④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散寒温里、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症得解。
⑤本方能温里散寒,行气活血,故对妇女血气不调、寒凝气滞所致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治之。
6、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生姜、茯苓、苏叶。《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滞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
临床用于治疗癔症、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咽部异感症、慢性支气管炎、食管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梅核气多由七情郁结,痰气交阻所致。
①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主运化转输水津,肺司通调水道之职。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气相搏阻于咽喉——则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②肺胃失于宣降,胸中气机不畅——则见胸胁满闷,或咳或呕;
③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均为气滞痰凝之证。
:
①君药: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②臣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为臣药。
③二药相合,化痰结,降逆气,痰气并治。
④佐药:
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由生;
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
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以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⑤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
7、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内外伤辨惑论》
厚朴温中干姜陈,木香苓草豆蔻仁,
散寒行气除痰湿,脾胃自旺食纳增。
具有温中燥湿,行气除满的功效。
主治脾胃寒湿,脘腹胀满,或寒邪犯胃,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临床用于治疗寒湿泄泻、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慢性胃炎等病症。
:本证乃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所致。
寒性凝滞,湿性黏腻,易阻气机,寒湿困于脾胃——致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遂成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
①君药:厚朴——辛苦温燥,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
②臣药:草豆蔻——辛温芳香,行气燥湿,温中散寒,为臣药。
③佐药:
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
干姜、生姜——温脾暖胃,助草蔻散寒止痛;
茯苓——渗湿健脾,均为佐药。
④佐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兼佐使。
⑤诸药合用,共奏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
8、苏子降气汤:?紫苏、半夏、当归、甘草、厚朴、前胡、肉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
下虚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参贵合机。
具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的功效。
主治上实下虚之痰喘证。咳喘短气,痰涎壅盛,痰质稀色白,胸膈满闷,或腰痛脚弱,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
临床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蕴肺者。
:本证因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
①上实——是指痰涎壅盛在肺而肺失宣降;
②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而失于纳气。
③痰涎壅阻于肺,肺失宣降——则气机上逆而咳喘,气机不畅而胸膈满闷;
④肾虚,主骨生髓功能失常——则腰疼脚软;
⑤肾不纳气——则喘而气短,呼多吸少;
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功能不利,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受到影响——则水液内停、肢体浮肿;
⑦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滑——均为痰涎壅盛之征。
⑧此乃本虚标实之证,痰涎壅盛于肺,为发病之标——属上实;肾阳不足于下,为致病之本——属下虚。
:
①君药:紫苏子——温而不燥,质润而降,善降上逆之肺气,消壅滞之痰涎,为治痰逆咳喘之要药。
②臣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为臣药。
③佐药:
厚朴——降逆平喘,宽胸除满;前胡降气祛痰;
肉桂——温肾助阳纳气;
当归——辛甘温润,既止咳逆上气,又可养血补虚以助肉桂温补下元。
④佐使药: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苏叶——宣肺散寒,与诸药相伍,降逆化痰之中兼宣肺气;
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陈草苍朴,姜枣煎汤来送服,
燥湿运脾除胀满,行气和胃此方宜。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
主治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暧气吞酸,肢体沉重,倦怠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本证系由湿阻气滞,脾胃失和所致。
①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困脾胃,气机失畅——见脘腹胀满;
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泄泻;
③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脉缓等——皆为湿邪困阻之象。
:
①君药:苍术——辛香苦温,为燥湿运脾要药,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为君药。
②臣药:厚朴——辛温而散,长于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化,且其味苦性燥而能燥湿,与苍术有相须之妙,为臣药。
③佐药:
陈皮——辛行温通,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协苍术、厚朴燥湿行气之力益彰,为佐药。
甘草——甘平入脾,既可益气补中而实脾,令“脾强则有制湿之能”(《医方考》),合诸药泄中有补,使祛邪而不伤正,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④生姜、大枣——以增补脾和胃之效。俾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胃气平和,升降有序,则胀满吐泻诸症可除。
10、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藿香、甘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外寒内湿均能除。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脘闷食少,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呜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临床用于治疗夏秋季节性感冒、胃肠性感冒、急性胃肠炎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本证系由风寒在表,湿滞脾胃所致,尤以夏月常见。
①风寒犯表,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
②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③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④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征。
:
①君药: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重用为君。
②臣药:
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助藿香内化湿浊以止吐泻,同为臣药。
③佐药:
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
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俱为佐药。
④佐使药: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用为使药。
⑤诸药相合,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寒热、吐泻、腹痛诸症可除。
11、三仁汤:?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临床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病属湿重于热者。:本证多由长夏之季感受湿热,卫阳被遏,脾胃失和所致。
①夏秋之季,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之中,易感受湿热病邪,加之脾胃呆滞,湿邪内困,导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而成湿温之病。
②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论》)
③湿温初起,邪遏卫阳——则头痛恶寒;
④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
⑤湿邪内蕴,气机不畅,脾失健运——则胸闷不饥;
⑥湿为阴邪,湿遏热伏——故午后身热;
⑦面色淡黄,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皆湿邪为患,气机受阻,湿重于热之征。
:
①君药: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
②臣药:
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白蔻仁——芳香化湿,利气宽胸,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
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③佐药:
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助君药利湿清热之效;
半夏、厚朴——行气除满,化湿和胃,以助君臣理气除湿之功。
④原方以甘澜水(又名“劳水”)——取其下走之性以助利湿之效。
⑤诸药相合,使三焦湿热上下分消,气行湿化,热清暑解,水道通利,则湿温可除。
12、连朴饮:?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霍乱论》。连朴饮为著名医学家王孟英所创制,又称“王氏连朴饮”。
连朴饮中香豆豉,菖蒲半夏芦栀子,
湿热霍乱有烦躁,清热化湿理气宜。
具有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
主治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数。
临床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动脉粥样硬化、湿温等病症。
: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①湿热中阻,气滞不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胸脘烦闷、恶心呕吐、大便泄泻;
②湿阻气滞,津不上承——则口渴而不欲多饮;
③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
④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
⑤舌苔黄腻,脉濡数——亦湿热内蕴之象。
:
①君药:芦根——用量独重,取其清热止呕除烦,兼具利小便而导湿热之功,为君药。
②臣药: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姜制又增和胃止呕之功;
厚朴——辛苦性温,宣畅气机,化湿行滞,为臣药。
③佐药:
半夏——辛燥性温,降逆和胃止呕;
栀子——苦寒,清心泻热,导湿热从小溲而出;
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
淡豆豉——宣郁止烦,合栀子以清宣郁热而除心烦,俱为佐药。
④诸药相伍,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俾湿热去、脾胃和,则痞闷、吐泻诸症可除。
13、实脾散:?厚朴、草果、白术、木香、茯苓、附子、干姜、木瓜、大枣、甘草、大腹子、生姜。《济生方》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
主治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或腹大身重,体倦食少,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苔腻,脉沉迟或沉细。
临床用于治疗肺心病顽固性水肿、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衰、顽固性腹水等病症。
:本方所治之水肿,是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①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
②水邪下趋——故身半以下肿甚;
③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
④水湿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腹胀满;
⑤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则大便溏薄;
⑥口中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等亦为——阳虚水停之征。
:
①君药:
附子——温肾阳、助气化以祛湿;
干姜——暖脾阳、助运化以制水。
干姜+附子——温肾暖脾,扶阳抑阴,共为君药。
②臣药: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同为臣药。
君臣相协,补火助阳,崇土实脾,利水渗湿。
③佐药:
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行气利水,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
木瓜——除湿和中;
草果——温中燥湿,俱为佐药。
④佐使药:
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
生姜——兼能温散水气;
甘草——亦可调和药性,同司佐使之职。
⑤诸药合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标本兼顾,实为治疗阴水证之常用方。
化学成分:主要含木脂素类、生物碱类及挥发油等成分。木脂素类成分主要为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生物碱类成分主要为木兰箭毒碱;挥发油主要为β-桉叶醇。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兴奋平滑肌
(2)抑制平滑肌
(3)促消化液分泌
(4)抗溃疡
(5)抗菌
(6)抗病毒
(7)抗炎
2.其他药理作用
(1)中枢抑制
(2)肌肉松弛
(3)抗血小板聚集
(4)抗变态反应
炮制方法:1.厚朴:取原药材,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干燥,筛去碎屑。2.姜厚朴: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或取生姜切片,加水煮汤,另取刮净粗皮的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文火加热煮至姜液被吸尽,取出,切丝,干燥。筛去碎屑。每kg厚朴,用生姜10kg。炮制作用:1.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生品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2.姜厚朴: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痢,积滞便秘,痰饮喘咳,梅核气。
性状:
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0.2~0.7c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长13~25cm,厚0.3~0.8cm,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根朴)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质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枝皮(枝朴)呈单筒状,长10~20cm,厚0.1~O.2cm。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有的可见落皮层。皮层外侧有石细胞环带,内侧散有多数油细胞和石细胞群。韧皮部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多数个成束;亦有油细胞散在。粉末棕色。纤维甚多,直径15~32μm,壁甚厚,有的呈波浪形或一边呈锯齿状,木化,孔沟不明显。石细胞类方形、椭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分枝状,直径11~65μm,有时可见层纹。油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50~85μm,含黄棕色油状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密塞,振摇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对照品、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醇(1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