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营饮加减适用于治疗下列哪种证型
A.阳虚水盛证
B.瘀结水留证
C.阴虚水停证
D.水湿困脾证
E.水热蕴结证
2.下列不属于鼓胀之阳虚水盛证的临床表现的是
A.腹大胀满,形似蛙腹
B.朝宽暮急,面色苍黄
C.脘闷纳呆,神倦怯寒
D.青筋暴露,面色晦滞
E.肢冷浮肿,小便不利
3.鼓胀之阴虚水停证的治法是
A.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B.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C.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D.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E.滋肾柔肝,行气利水
4.若鼓胀病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宜用
A.附子理苓汤
B.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
C.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
D.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E.独参汤加山萸肉
5.若鼓胀病大出血之后出现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治宜
A.滋肾柔肝,行气利水
B.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C.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D.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E.扶正固脱,益气摄血
答案解析
1.B
鼓胀之瘀结水留证的代表方是调营饮加减。常用药有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等。
2.D
鼓胀之阳虚水盛证的证候表现有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
3.A
鼓胀之阴虚水停证的治法是滋肾柔肝,养阴利水。证机概要是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4.B
鼓胀变证之昏迷属痰热内扰,蒙蔽心窍,症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当清热豁痰,开窍息风。方用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5.E
鼓胀变证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治宜扶正固脱,益气摄血。方用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节互参。
细目五鼓胀(续)
4.瘀结水留证
证候: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疲结痛如针刺,而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加减:胁下疲积肿大明显,可选加穿山甲、地鳖虫、牡蛎,或配合鳖甲煎丸内服,以化瘀消癥;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丸等补养气血;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5.阳虚水盛证
证候: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晄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加减:偏于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苡仁、扁豆益气健脾;偏于肾阳虚衰,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等,以温补肾阳。
6.阴虚水停证
证候: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黄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加减:津伤口干明显,可酌加石斛、玄参、芦根等养阴生津;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等化瘀利水;如腹胀甚,加枳壳、大腹皮以行气消胀;兼有潮热,烦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栀子以清虚热;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之类以凉血止血;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甲、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7.鼓胀变证
(1)大出血
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多属瘀热互结,热迫血溢,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
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治宜扶正固脱,益气摄血,方用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节互参。
(2)昏迷
痰热内扰,蒙蔽心窍,症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当清热豁痰,开窍息风,方用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若痰浊壅盛,蒙蔽心窍,症见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情淡漠,舌苔厚腻,治当化痰泄浊开窍,方用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煎剂中酌选石菖蒲、郁金、远志、茯神、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半夏等豁痰开闭。
热甚加黄芩、黄连、龙胆草、山栀;动风抽搐加石决明、钩藤;腑实便闭加大黄、芒硝;津伤,舌质干红,加麦冬、石斜、生地。
病情继续恶化,昏迷加深,汗出肤冷,气促,撮空,两手抖动,脉细微弱者,为气阴耗竭,正气衰败,急子生脉散、参附龙牡汤以敛阴回阳固脱。
要点五转归预后
由于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故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治疗较为棘手。
若病在早期,正虚不著,经适当调治,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趋缓解。如延至晚期,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
若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劳倦过度,或正虚感邪,病情可致恶化。如阴虚血热,络脉瘀损,可致鼻衄、齿衄,甚或大量呕血、便血;或肝肾阴虚,邪从热化,蒸液生痰,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征象;如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亦可导致神糊昏厥之变,终至邪陷正虚,气阴耗竭,由闭转脱,病情极为险恶。
要点六预防调护
1.宜进清淡、富有营养而且易于消化之食物。生冷寒凉不洁食物易损伤脾阳,辛辣油腻食物易蕴生湿热,粗硬食物易损络动血,故应禁止食用。食盐有凝涩水湿之弊,一般鼓胀患者宜进低盐饮食;下肢肿甚,小便量少时,则应忌盐。
2.抑郁忿怒,情志失调,易于损肝碍脾,加重病情。气火伤络,甚则引起呕血、便血等危重症。因此,本病患者宜调节情志,怡情养性,安心休养,避免过劳。
3.加强护理,注意冷暖,防止正虚邪袭。如感受外邪,应及时治疗。
编辑:神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