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腹皮 > 大腹皮相关配伍 > 正文 > 正文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中医疗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6/29 14:56:21
中度白癜风怎么治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3559.html
一、小儿秋泄的症状判断

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季节性肠道疾病,属中医外感泄泻范畴。《医学精要》指出:“泄泻本由脾湿,惟儿半是因风……”阐明该病与感受外邪、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有密切关系。

其病变重点在脾胃、大小肠,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首先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轻咳,继而出现呕吐、腹胀、大便次数增多。轻者每天数次,重者可达10余次,其性状为水样蛋花状或稀糊状,伴有少量黏液。

根据体液丢失情况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严重者可见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现象。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袭,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则肠胃易成湿浊内蕴之变。加上秋冬时节冷热交替,感受外邪,与肠胃内蕴湿浊相合,导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并走大肠而为泄泻。

二、小儿秋泄的家庭护理

婴幼儿腹泻护理十分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寒暖适宜,节制饮食,忌肥甘油腻、生冷瓜果。服药期间可暂停乳制品3~5日,可代以米汤、奶糕或稀烂面条、面汤等。

宝宝腹泻很容易引起脱水,妈妈要注意观察,如果出现这5种情况就要注意了:尿量减少,手掌干粗,口唇干燥脸色差,皮肤没有弹性,全身虚脱。如果让宝宝喝水都无法缓解以上5种症状,就表明宝宝已处于脱水状态。婴儿的脱水症状发展速度相当快,因此爸妈必须尽快送医。

三、小儿秋泄的辨证治疗

所谓辨证治疗,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

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1、寒湿型症状: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疗:疏风散寒、化湿止泻。药方: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2、湿热型症状:泻下急迫,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疗:清解热邪、化湿止泻。药方: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组成: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3、食滞型症状:大便酸臭或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疗:消食化滞、去积止泻。药方:木香槟榔丸、保和丸。组成: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4、脾虚型症状: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治疗:健脾益气,除湿止泻。药方: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5、脾肾阳虚型症状: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疗:温补脾肾、化湿止泻。药方:附子理中汤、防己黄芪汤。组成: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注意事项:1、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2、其次,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延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3、小儿泄泻易伤阴、伤阳或阴阳两虚,治疗时应充分细察,多方兼顾,权衡缓急轻重、阴阳消长等,以及时用救阴、扶阳或阴阳兼顾法。四、小儿秋泄的肚脐疗法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可直达病所。脐疗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1、药物制作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研成极细末,过筛,置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勿令漏气受潮。2、使用方法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小时后揭去。一般12小时吐泻停止,24小时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五、小儿秋泄的推拿疗法小儿推拿穴位及治疗方法如下(推拿时可以用麻油、葱姜水、滑石粉作为介质,宝宝会感觉舒服一些):1、补脾经:旋推宝宝的大拇指末节罗纹面就叫“补脾经”,-次。2、清大肠:食指桡侧缘(靠近大拇指的一侧)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即是大肠穴。从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次。3、揉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即是板门。用指端揉-次。4、运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此圆周即内八卦。沿此圆周顺时针掐摩称“运内八卦”,作-次。5、揉中脘(wǎn):中脘穴在剑突(即胸骨下端)与肚脐的中点。用拇指或掌根按揉-次。6、摩腹:即用掌或四指按摩腹部,-次。7、揉天枢:天枢穴在肚脐旁开三横指(宝宝的手指)处,左右各一点揉-次。8、揉龟尾:尾骨末端就是龟尾,用拇指按揉-次。如果妈妈按以上方法认真做,每天两遍,你的宝宝就会很快摆脱腹泻,恢复健康了。六、小儿秋泄的药粥疗法1、山药扁豆粥适用于:患儿湿热并重型腹泻做法:取鲜山药30克去皮洗净,白扁豆15克,粳米30克。先将粳米、扁豆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八成熟,再将山药捣成泥状加入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2次温食。具有消暑化湿,健脾止泻之功效。2、丝瓜叶粥适用于:患儿感受外邪,热重于湿型腹泻做法:取鲜丝瓜叶30克,粳米30克。先将丝瓜叶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再滤取煎汁煮粳米为粥,粥成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分2次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湿之功效。3、茯苓前仁粥适用于:患儿湿重于热型腹泻做法:取茯苓粉30克,车前子30克,粳米30克。先将车前子布包放入锅中加水毫升,煎半小时后取出布包,再将茯苓粉、粳米一起放入煎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具有清热健脾,利湿止泻之功效。4、山楂神曲粥适用于: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而致消化不良的患儿做法: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用纱布将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去掉药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加适量白糖调味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功效。5、茯苓大枣粥适用于:患儿脾虚久泻者做法:取茯苓粉30克,大枣15克,粳米30克。先将大枣去核切碎,放入锅中加水浸泡20分钟,然后把粳米、茯苓粉一起加入煮成粥,服时加适量白糖,每天2次。具有健脾补中,利湿止泻之功效。6、参莲大枣粥适用于:脾胃虚弱之患儿做法:取党参10克,莲子10克,大枣15克,粳米30克。先将党参、莲子研成细末,把大枣去核切碎,再将粳米与党参末、莲子末、枣肉一起加水适量煮成粥,加白糖少许,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益气健脾止泻之功效。7、糯米固肠粥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型腹泻

做法:取糯米30克,山药15克。先将糯米炒微黄,山药研成细末,然后把二者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熟后加胡椒面少许,白糖适量调服,每天2次。具有健脾暖胃,温中止泻之功效。

  编辑声明:佛医堂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编辑/郭婷

“佛医堂公益团队”   每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的源头,欢迎加入中国领先的佛医文化平台——佛医堂公益团队!

  官方微博:

佛医堂

  官方博客:   官方xi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fupi.com/xgpw/9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腹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