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祛湿剂
(一)化湿和胃剂
①平胃散
湿滞平胃散,
陈皮厚术甘。
主治
湿滞脾胃证。
主症
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
注意
方偏辛苦温燥,易“伤津耗气”,故阴津不足者、脾胃虚弱者、孕妇,不宜用。
②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皮,
姜枣苓夏(紫)苏白芷,
陈桔神曲甘白术,
外感风寒内湿滞。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主症
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
注意
(1)解表之力较弱,如欲汗出,宜热服、加衣被。
(2)霍乱吐泻属“湿热证”者,禁用。
(二)清热祛湿药
③茵陈蒿汤
茵陈、栀子、大黄
主治
黄疸阳黄。
主症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滑数。
注意
服用后,以“小便增多,尿色黄赤”为效。
茵陈四逆汤:甘草、茵陈、干姜、附子。
主治:阴寒内阻之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被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疲食少等。)
栀子柏皮汤:栀子、甘草、黄柏。
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
相同点
均治:湿热内蕴之“阳黄”。
侧重点
茵陈配栀子、大黄,
清热利湿并重
栀子配黄柏,
清热为主
主治
湿热俱盛之黄疸
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
④八正散
八正木通车前子,
萹蓄大黄滑石煮,
草梢瞿麦兼栀子,
灯心送服热淋除。
主治
热淋。
主症
尿频、尿急、尿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
(1)大便秘结、腹胀者,“煨大黄”换“生大黄”,加“枳实”(通腑泄热)。
(2)伴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者,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3)湿热伤阴,口渴,舌红、苔少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养阴清热)。
(4)本方使用于“湿热下注者”。
(5)血淋者,加“生地”、“小蓟”、“白茅”(凉血止血)
(6)石淋者,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化石通淋)
(7)膏淋者,加“萆薢”、“菖蒲”(分清化浊)
五淋散:赤茯苓、当归、甘草、赤芍、山栀。
石韦散:石韦、瞿麦、滑石、车前子、葵子。
五淋散
石韦散
八正散
同可:利水通淋。
同治:湿热蕴结膀胱之淋证。
重用:栀子、赤芍,
清热凉血
重用:石韦、滑石等,
清热利湿兼排石
重用:利水通淋药
清热、通淋
血淋
石淋
热淋
八正散
导赤散
相同点
清热、利水、通淋
“热淋”
配伍
大队清热利湿药,利尿通淋力强;
配伍大黄,降泄
使药直达“下焦”
木通、竹叶,清热通淋,力度较弱;
配伍生地,可上清心火,下利小肠
“利水而不伤阴”
主治
治疗“热淋”主方
热淋证较轻
主治:心经热盛或心火下移小肠之口糜、口疮,小便赤涩热痛
若兼“阴液不足者”,尤宜。
八正散
小蓟饮子
相同点
同可:清热、通淋。
主治:淋证。
配伍
/
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
凉血止血药+利水通淋药
主治
主治“热淋”
膀胱有热,灼伤血络之血淋
⑤三仁汤
三人爬竹篙,扑通滑下来。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竹叶、石膏、厚朴、白通草、滑石、半夏)
主治
湿温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与热证,
主症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
“三戒”
(1)不可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眩不欲言。
(2)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洞泄。
(3)不可见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润则易使湿热锢结,而病深不解。
藿朴夏苓汤:杏仁、蔻仁、薏苡仁、藿梗、厚朴、半夏、茯苓、猪苓、泽泻、通草。
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
相同
同用:三仁、半夏、厚朴、通草
均可:宣上、畅中、渗下
适于:湿温初起,阻遏卫气,表里合邪,湿重热轻证。
配伍
滑石、竹叶
藿香、二苓、泽泻
功效
清热之力较强
芳香宣散与渗利湿邪之力较强
⑥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翘(藿)香,
茵陈滑石木通菖,
(射)干贝黄芩与薄荷,
湿热并重暑疫煎。
主治
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夏令暑湿季节较为常用)
主症
身热、肢酸,口渴、尿赤,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
甘露消毒丹
三仁汤
相同点
同效:清热、利湿,
同治:湿温邪留气分证,
配伍
君:滑石、茵陈、黄芩
配:连翘、射干、贝母,散结消肿
君:滑石,
配:三仁、通草、竹叶,清利湿热。
侧重点
利湿化浊和清热解毒并重
化湿理气,兼清热
主治
湿热疫毒充斥气分证
湿多热少之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
⑦连朴饮
连朴饮用菖半豉,
湿热霍乱芦根栀。
主治
湿热霍乱。
主症
呕吐、泄泻,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脉濡数。
⑧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
苦参芩葛与茵陈,
泽猪二术知母草,
风湿热结疮疡平。
主治
风、湿、热痹,湿热脚气。
主症
肢节沉重、肿痛,苔白腻微黄,脉数。
⑨二妙散
黄柏、苍术
主治
湿热下注之痿痹、脚气、带下、湿疮等病证基础方。
主症
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三妙丸:黄柏、苍术、牛膝。
四妙丸: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
二妙散
三妙丸
四妙丸
/
二妙散加牛膝
三妙丸加薏苡仁
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
渗湿健脾、舒筋缓急
主治:下焦湿热之两脚麻木、痿软无力
湿热下注之痿证。
(三)利水渗湿剂
⑩五苓散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利水化气”
(1)蓄水证
(2)痰饮。
(3)水湿内停证。
主症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注意
(1)多饮暖水,可温助阳气,以发汗解表。
(2)汗出则肺气开宣,有“提壶解盖”之作用。
四苓散: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
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末、五苓散。
五苓散
四苓散
胃苓汤
茵陈五苓散
健脾、利水、渗湿
主治: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证。
/
五苓散去桂枝
五苓散合平胃散
五苓散加倍量茵陈蒿
无助膀胱气化、解表之力
燥湿、和中,行气、利水
利湿、清热、退黄
水湿内停之水泻
水湿内盛、气机阻滞之水肿、泄泻、腹胀、舌苔厚腻者
湿重热轻之黄疸
①①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主治
水热互结伤阴证。
主症
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
五苓散
猪苓汤
相同点
均用:泽泻、猪苓、茯苓;
均可:利水、渗湿;
均治: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
病因
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盛所致
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津液,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
配伍
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
滑石,清热、利湿
白术,健脾、燥湿
阿胶,滋阴、润燥
功效
温阳、化气、利水
利水、清热、养阴
①②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白术、甘草
主治
表虚之风水证,风湿。
主症
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
注意
(1)腹痛者,可加“芍药”。
(2)服方后,患者可出现“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之感。是卫阳振奋,风湿欲解,湿邪下行之兆。
(3)“以被绕腰”,保暖可以助汗出。
①③五皮散
大腹陈,茯生桑。
(大腹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
主治
水停气滞之皮水证
主症
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
(四)温化寒湿剂
①④苓桂术甘汤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
主症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注意
服方后,小便增多,即饮从小便而去之兆。
苓桂术甘汤
五苓散
相同点
同用:茯苓、桂枝、白术;
同可:温阳化饮;
同治:痰饮病。
配伍
君:茯苓,
配:桂枝,补心血,则营气复而经络自和。
白术,培元气,则胃气可复。
甘草,调和,则头不眩而身不摇。
君:泽泻,
配:茯苓、猪苓,直达下焦
功效
皆入中焦脾胃
以利水渗湿为主
主治
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
饮停下焦之脐下悸、头眩、吐涎沫等
①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主治
肾著病。
主症
腰重、冷痛,舌苔白而不渴,脉沉迟或沉缓。
苓桂术甘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仅差一味“干姜”
配伍
君:茯苓,
配桂枝、白术、甘草
君:干姜,
配: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
利水渗湿为主,
温阳健脾为辅。
温中祛寒为主,
渗湿健脾为辅。
主治
痰饮病
寒湿肾著病
①⑥真武汤
令白生炮药
(茯苓、白术、生姜、炮附子、芍药)
“温阳利水”
(1)阳虚水泛证。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主症
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浮肿,舌淡胖,苔白,脉沉。
附子汤:炮附子、茯苓、白术、芍药、人参。
附子汤
真武汤
仅差一味“人参”、“生姜”
均治:阳虚水湿泛滥之证。
配伍
君:炮附子、白术
配:人参
炮附子、白术用量减半,
配:生姜
功效
温补脾阳而祛寒湿
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主治
阳虚寒湿内盛之痹证
阳虚水湿泛滥之证
①⑦实脾散
实脾白术二草(草果、甘草)木(木香、木瓜),
(白茯)苓(干)姜大腹与厚附。
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主症
腰以下肿,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沉弦。
实脾散
真武汤
相同点
温补脾肾、利水渗湿。
配伍
君:附子、干姜,
配:木香、厚朴、草果
君:附子,
配:芍药、生姜
功效
温脾助阳,兼行气导滞
偏于温肾
温阳利水中,兼敛阴、柔筋,缓急止痛。
主治
脾肾阳虚水肿,兼胸腹胀满等气滞症。
肾阳不足、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浮肿。
(五)祛湿化浊剂
①⑧萆薢分清饮
乌石薢智
(乌药、石菖蒲、萆薢、益智仁)
主治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主症
小便浑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
注意
可加“茯苓、甘草”,增强其利湿分清之力。
①⑨完带汤
二术完带汤,
山人柴车前,
白芍皮穗甘。
(白术、苍术、山药、人参、柴胡、车前子、白芍、陈皮、黑芥穗、甘草)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主症
带下色白、清稀色臭,舌淡、苔白,脉濡、缓。
(六)祛风胜湿剂
②○羌活胜湿汤
二活防川藁草蔓
(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甘草、蔓荆子)
主治
风湿犯表之痹证。
主症
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
羌活胜湿汤
九味羌活汤
相同
同用:羌活、防风、川芎、甘草
同效:祛风、除湿、止痛
同治:风湿在表之头身疼痛。
配伍
配:独活、藁本、蔓荆子
配:细辛、白芷、苍术、生地、黄芩
功效
祛周身风湿之力强,发汗之力较弱
发汗解表之力强,兼清热
主治
风湿客于肌表经络之证
风寒湿邪在表,而里有蕴热之证
主症
头身、腰脊重、痛
恶寒、发热,口苦微渴
②①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桑辛防,
芍芎艽苓干地黄,
杜膝归人肉桂甘。
(独活、桑寄生、细辛、防风、芍药、川芎、秦艽、茯苓、干地黄、杜仲、牛膝、当归、人参、肉桂、甘草。)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主症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