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
年7月22日,大暑已至,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太阳黄经为°,此时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高温酷热,雷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对大家而言,防涝防暑尤为重要。
雷暴防涝大暑时期是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台风过境之时,在副热带高压气流的控制下,部分地区会集结大量水汽,由于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容易造成集中范围内的大量降水。
洪涝灾害容易增加传染病风险,因此一定要注意卫生安全,做好个人防护——不饮生水,警惕“死水”;远离垃圾桶、下水道口等污浊场所;做好驱蚊虫及环境清洁。
高温防暑大暑即大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达到35℃以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也是极端最高气温频发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养生重点是做好防暑措施,尽量避免在长期处在烈日之下,外出时要做好防晒。
其次还要多补充水分,以预防中暑,淡盐水、温开水、酸梅汤都是很好的选择。
2大暑物候现象大暑时节,万物荣华。
古人且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这与自然气候、动植物生长、及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
一候腐草为萤
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腐草是枯萎或烂掉的草或竹根,大暑前后萤火幼虫多在此孵化,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而变的。
萤火虫又名“宵烛”,大暑为至阳至明之时,萤火虫乃幽阴至微之物,在仲夏静夜穿梭,亦有迎接凉秋之意。
二候土润溽暑
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暮夏初秋为长夏之时,天气闷热蒸郁,土地变得潮湿重浊。
此时主气为“太阴湿土”,气候变化以湿气为最为显著,要着重预防脾病。
三候大雨时行
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此时为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暴雨可缓伏旱区之困,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亦有暂缓暑热之益,但更重要的是提防洪涝之灾。
3大暑导引功法应对大暑的气候特点,此阶段导引功法主要是踞地虎视式。
配合吐纳、存思,用来调理脾胃、营养四肢肌肉、调和气血、增强体质,从而可以预防中暑、缓解脾胃不适等症状。
导引的步骤
1、双腿盘坐,两手作拳,拄按地面,拳心朝向体侧。
2、臀部微起,重心前移,使两膝头着地。
3、两臂伸直,重心压在两拳上,背部弓起。
4、吸气,转头扭肩向身后看,意想头尾相接,至极致。
5、呼气放松,恢复原位。
6、左右各做15次。
6、恢复原位。
7、再行叩齿、吐纳、咽液。
大暑导引功法能作用于肺部,同时循行人体膀胱经和督脉,从而调理肩颈胸背的风邪之气。
这套动作对于咳嗽、喘逆,心烦胸满,以及背痛、肩臂,掌心发热等症状都有调理效果。
同时还能有效调理中风导致的小便频繁、大便泄泻,受到风寒引起汗出等症。
另外,对于肺气不足引起的情绪悲伤、怕风怕冷等症状,以及皮肤痛麻、脐周痛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清凉去暑五皮饮五皮饮,为中医传统名方,记载于东汉医家华佗所著《中藏经》的五皮散。
原方“五般皮”,即生姜皮、茯苓皮、陈皮、桑白皮、大腹皮。
五皮散,临床多用于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等水肿治疗,有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
三伏日人们常因脾虚、湿浊等原因,出现困倦乏力、四肢沉重、胃口不佳等症状。
若居家调理,可保留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其余二味换为药食同源的冬瓜皮和西瓜翠衣,口感及性味更为温和可口,自行煎煮也很方便。
五皮饮的制作步骤
1、西瓜皮削去外层绿皮,留青白相间的瓜皮。
2、切成条,晾干水分。
3、生姜削皮,留生姜皮。
4、锅中倒入“五皮”。
5、倒入ml清水。
6、水开后文火煮10分钟。
7、倒出过滤后,即可饮用。
五皮饮借助“以皮治皮”特性,善行气利水,消皮下水肿,兼有理气健脾、清热宣肺之功。
解读“五般皮”的功效——
生姜皮:辛散能行,用以去皮肤中停水;
茯苓皮:甘淡渗湿,能行水消肿;
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
西瓜翠衣:清热利水,消肿利尿。
冬瓜皮:利水消肿,兼能清热;
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
——《景岳全书·水肿》
常喝五皮饮,可缓解因脾虚湿重导致的肌肤浮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心腹胀满等症状。
气行水散,则肿胀自消矣。五皮饮可为夏季清凉解暑、利水消肿之居家调理妙方。
《大暑》
曾几(宋)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酷暑虽然难熬,但只要一想起盛夏夜晚,田野上的萤火虫,想起酷暑过后便能迎来飒爽的秋风,就觉得一切都可期待。
愿您顺遂平安,安度长夏。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