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17中药班张驰手绘
关于上诗后两句的典故,咱们先留个悬念,先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槟榔。相信海南、台湾一带的朋友对于槟榔是十分熟悉了,我国自古以来不少民族就有食槟榔的习俗,如海南省黎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等。因槟榔味先苦涩而后清甜,越嚼越有味,故其又有“中国式口香糖“之称。古时食槟榔的方法是:将未成熟的果实切半,拌上蚌蛎灰,包在扶留叶(胡椒科的蒌叶)里嚼着吃,吃后会醉醺醺的,脸也红了。正如苏东坡被贬于海南后写下“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
槟榔是明代治疗温疫的著名方剂达原饮的君药,作用是辛散湿邪。故作为以寒湿为主的新冠肺炎的中药处方中也常见其身影。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更加系统的了解一下槟榔吧!
槟榔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ArecacatechuL.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切片,生用或炒用。
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达15米以上,干直立,不分支。叶长达2米,羽状全裂,裂片狭长披针形,长达60厘米,先端呈不规则分裂。叶柄三棱形,具长叶鞘。
肉穗花序生于叶束下,多分支,成圆锥形,基部有黄绿色的佛焰苞。花单性同株。雄花小而多,生于分支上部。雌花较大而少,着生于总轴或分枝基部。
核果长椭圆形,长达4厘米,橙红色,有宿存的花萼及花瓣。外果皮角质①,中果皮厚、纤维质②,内果皮木质坚硬③。种子1枚,呈圆锥形或略扁平圆形④,基部平坦,中央有一脐点,肉质。
原产马来西亚。我国广东、海南、云南及台湾亦有栽培。
性状鉴别
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厘米,底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⑤。底部截平中央有一凹窝(珠孔)⑥,其侧缘有一明显疤痕(种脐)⑦。质坚硬,不易碎。断面可见大理石样花纹⑧,系红棕色种皮向内伸入乳白色的胚乳交错而成。纵剖面珠孔部位内侧有空隙,藏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明显。气无、味涩而微苦。
以个大,体重,坚实,无破碎者为佳。
产地
大部分来源于进口,主要来自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国。我国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福建、台湾等地亦产。
规格等级
历史上南洋所产槟榔多由香港输入,在香港经过挑选整理,以个大形圆、质坚、断面大理石文理明显清晰者为上品,称“大白槟”,残损者称“笋白槟”,实为损白槟。形似鸡心者称“鸡心槟”,形如鸡心个小者称“四京子”。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以槟榔碱为主,是驱蛔的有效成分。另含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鞣质、脂肪油等。
炮制方法
1.槟榔取整槟榔,拣净杂质,春、秋用清水浸泡15~20天,每3~5天换水一次(冬、夏季时间适当增减),捞出用清水冲净切片,晒干或微火烘干,过净土末,即得。技艺精湛的药工可将槟榔切得薄如棉纸,微风吹来可随风飘扬,称百刀槟榔片。
2.炒槟榔取槟榔片,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稍变色,预先将炼蜜加适量热水稀释,取蜜水喷洒均匀,再略炒,取出晾凉。每公斤槟榔片,用炼蜜5公斤。
3.焦槟榔取槟榔片,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预先将炼蜜加适量热水稀释,取蜜水喷洒均匀,再略炒,取出晾凉。每公斤槟榔片,用炼蜜5公斤。
槟榔采用蜜水炙,为北京地区特有的炮制方法。
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1.驱虫,治绦虫、姜片虫、蛔虫、蛲虫等多种肠寄生虫病。
2.行气消积,治食积腹胀,痢疾腹痛。
3.利水消肿,治水肿,脚气肿痛。
还记得本篇开头的诗句吗?“莫笑忍饥穷县令,烦君一斛寄槟榔。”其实这是出自《南史·刘穆之传》中的一个典故:穆之少时家贫,又好酒食,常到妻兄家乞食,多见辱。刘妻以为可耻,时常劝说,但刘不听。有一次妻兄家办喜事,妻劝戒穆之不要去,穆之犹往,酒足饭饱,向妻兄要槟榔消食。妻兄讽刺他说:“君常饥饿,不得饱食,何须槟榔消食。”以后穆之做了丹阳尹,将设宴召妻兄,妻兄向穆之致谢。穆之说:“我不记仇。”等到妻兄欢饮将醉,穆之令(厨)人用金盘满装槟榔捧上,妻兄甚感羞愧。这里即讲到了槟榔的另一个作用——行气消积,下面让我们比较一下槟榔三种炮制品到底有何不同呢?
炮制作用
生槟榔以驱虫、降气、行水消肿、截疟力胜。但生槟榔药性峻猛,炒制和蜜炙能缓和药性,避免其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并能减少服用后恶心、腹痛、腹泻的副作用,适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等症。古人认为以槟榔消虫积,虫去积自消,并非一般焦香健胃消食之意。
关于槟榔不可不说的几点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嚼槟榔可能会导致口腔癌。因此就“谈槟榔而色变”,认为槟榔是致癌物,应抵制。今天小编便为大家正本清源。
槟榔果实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槟榔碱和槟榔鞣质。目前研究尚不能明确这些成分的致癌机制。咀嚼槟榔时,槟榔纤维的摩擦会造成口腔黏膜的局部外伤,特别是用蒌叶和石灰包裹后咀嚼,对口腔黏膜磨损更严重。从而引起慢性炎症、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白斑乃至口腔癌等多种疾病。若伴有吸烟或饮酒,会增大转变为口腔癌的机率。
嚼槟榔中药槟榔
槟榔在中国至少已有多年的药用历史。在汉代的《名医别录》中列为中品。槟榔也不属于国家明令限制流通的28种毒麻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管理品种。槟榔无论是作为驱虫药还是消导药,在临床应用中都要求“中病即止”。且在使用中,或入汤剂煎煮或提取浓缩制成各种制剂后口服。所以槟榔及含槟榔复方制剂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与长期“嚼槟榔”所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不可混为一谈。
大腹皮
其实槟榔不仅是种子入药,它的果皮也可以入药。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性状鉴别
大腹皮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似瓢状。长4~7厘米,宽2~4厘米,厚约1厘米。外果皮深棕色至紫黑色,具不规则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⑨,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⑩。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易纵向撕裂,裂面可见中果皮纤维。无臭,味微涩。以色深褐、皱皮结实者为佳。
大腹毛主要为中果皮纤维部分,纤维纵向排列,外层疏松成缕,内层较粗,呈棕毛状。长4~7厘米,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粘附的外果皮及内果皮碎片。体轻、质柔韧。无臭、味淡。以黄白、质柔韧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多量鞣质。
性味归经
辛,微温。入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主治
下气宽中,利水消肿。治疗水肿脚气,痞满胀闷,胎气恶阻。
本草摘要
《本草经疏》:“大腹皮即槟榔皮也。第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稍迟。”
《本草求真》:“槟榔性苦沉重,能泄有形有积滞。腹皮其性轻浮,能散无形之积滞,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参考文献
[1]张廷模.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2]丁点.槟榔还是不嚼为好[J].江苏卫生保健,(05):47.
[3]翦新春,张彦.咀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口腔癌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5(03):-.
[4]金世元,王琦.中药饮片炮制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版.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6]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年9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