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腹皮 > 大腹皮炮制方法 > 正文 > 正文

干姜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1 17:17:20
甲氧补骨脂素洗剂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198.html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

拉丁学名:ZingiberofficinaleRosc

来源: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科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姜目姜科姜属姜

处方用名:干姜

分布区域: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

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2.亡阳证,肢冷脉微3.寒饮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临床配伍:

1.与附子相须配伍,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治疗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如四逆汤;2.与半夏相使配伍,温中止呕,治疗胃寒呕吐,如半夏干姜散;3.与人参、白术、甘草相使配伍,温中益气,治疗中焦虚寒,如理中丸;4.与麻黄、细辛、五味子相使配伍,温肺化饮,治疗肺寒咳嗽,如小青龙汤。

方剂:

1、温脾汤: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大黄、甘草。《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具有温补脾阳,攻下冷积的功效。主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脐周疼痛,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苔白,脉沉弦。临床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慢性肾脏病、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症。

本方所治阳虚冷结证为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冷积中阻,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脐周绞痛;阳气不足,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是阴寒里实之象。治宜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君药-附子、大黄:附子辛温大热,温脾阳以散寒凝。大黄苦寒沉降,荡涤泻下而除积滞。二药相配,温下以攻逐寒积,共为君药。

臣药-芒硝: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臣药-干姜:温中助阳,增附子祛寒温阳。

佐药-人参、甘草:脾阳虚弱,脾气亦惫,运化无力,故佐入人参、甘草补益脾气,且二者与附子、干姜相伍,有阳虚先益气之意。

使药-甘草:甘草尚能调药和中,又兼使药之能。

佐药-当归:养血润燥,既润肠以资泻下,又使泻下而不伤正。

2、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伤寒论》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具有寒热平调,散结除痞的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属寒热互结,虚实夹杂者。

:本方所治之痞;

①原系小柴胡汤证误用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②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③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

①君药:半夏——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②臣药:

干姜——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

黄芩、黄连——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

③君臣相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④佐药:人参、大枣——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

⑤佐使药: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为佐使药。

⑥诸药相伍,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3、大建中汤:?花椒(蜀椒)、人参、干姜。《金匮要略》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逆不能食,或腹中漉漉有声,苔薄白,脉沉。

临床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胃溃疡、阳痿等病症。

:本证之腹痛由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

①《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中阳虚衰,阴寒内盛,经脉拘急——故心胸中大寒痛;

②阴寒犯胃,浊阴上逆——故呕不能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③腹中寒盛,收引太过,腹皮拘急,上冲皮起——故腹中痛、出见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④舌苔白滑,脉细沉紧,甚则肢厥脉伏——皆为阳衰阴盛之象。

①君药:蜀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为君药。张秉成曰:“蜀椒之大辛大热,上至肺而下至肾,逐寒暖胃。”

②臣药:

干姜——以辛热之干姜温脾暖胃,助蜀椒散寒之力;

饴糖——以甘温之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

③佐药:人参——以人参补脾益气,补虚助阳,合饴糖重建中脏,缓急止痛,又使中气旺则邪不可干。

④四药配伍,共奏补虚缓急、散寒止痛之效。

4、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伤寒论》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服尝,

脉微吐利阴寒盛,救急回阳赖此方。

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

主治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者。

临床用于术后肠粘连腹痛、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胆囊切除综合征等属阳衰阴盛者。

:本证系由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亦可太阳病误汗亡阳所为。

①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则四肢厥逆、恶寒蜷卧;

②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③若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

④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⑤面色苍白,口中不渴,舌苔白滑——亦为阴寒内盛之象。

①君药:生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温壮心肾之阳,回阳破阴以救逆,为君药,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②臣药:干姜——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既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温里回阳之力;又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③佐使药:炙甘草——一者益气补中,与姜、附温补结合,治虚寒之本;二者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者调和药性,并使药力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5、回阳救急汤: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五味子、麝香、生姜。《伤寒六书》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与生姜,三阴寒厥建奇勋。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复脉的功效。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踡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端口唇发绀,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甚或无脉。

临床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等病症。

:本证系由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所致。

①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太阴受寒——则腹痛、吐泻,或吐涎沫;

②少阴受寒——则脉微肢厥、神衰欲寐、恶寒蜷卧;

③厥阴受寒——则身寒战栗;

④唇指青紫、甚或无脉等——皆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象。

回阳救急汤: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组成。

四逆汤:方用附子、干姜、炙甘草之四逆汤,回阳救逆;将生附子易熟附子,可减其毒性。

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加生姜,以益气补中,固守中州。

①君药:人参——其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

人参+附子——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人参+肉桂——助附子温壮元阳,通利血脉;

②臣药:麝香——更以辛香之麝香,散寒活血开窍,通行十二经脉,使全方药力速达周身。

③佐药:五味子——阳气衰微犹恐其辛香而暴亡,故加酸收之五味子,收敛元气,配人参尤能益气生脉。

④佐使药:麝香+六君子+五味子——三者配伍,宣通与补敛相合,既使药力迅速奏效,又无耗散元气之虞。

诸药相合,共奏回阳救急、益气固脱之功。

6、五积散:?苍术、桔梗、枳壳、陈皮、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厚朴、干姜、麻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齐,

枳桔桂苓甘草补,川穹两姜半陈皮,

发表温里活血淤,祛湿化痰兼顺?气。

具有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症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苔白腻,脉沉迟。

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囊卵巢综合征、荨麻疹等病症。

:本方证系寒、湿、气、血、痰五积所致。

①外感风寒,郁于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等表实证。

②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中阳受损,脾胃运化失常,停湿生痰,阻滞气机,气血不和——故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③妇人以血为本,寒凝气滞,气血不和——可见月经不调、心腹疼痛。

①君药:苍术——重用苍术,既解表又燥湿,配厚朴,合陈皮、甘草,法取平胃散,功擅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祛湿积;

②臣药: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相伍,法取二陈汤,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外寒;

干姜、肉桂——辛热温里以祛内寒,合而用之,以散寒积;

当归、芍药、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

桔梗、枳壳——升降气机,与厚朴、陈皮为伍,以行气积,并可助化痰除湿;

③使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

④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散寒温里、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症得解。

⑤本方能温里散寒,行气活血,故对妇女血气不调、寒凝气滞所致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治之。

7、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伤寒论》

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

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服之宜。

具有温中涩肠止痢的功效。

主治虚寒久痢,下痢不止,便脓血,色暗不鲜,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临床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等病症。

:本证为久痢不愈,脾肾阳虚所致之下痢不止或滑脱不禁。

①下痢日久不愈,伤及脾肾,脾肾阳虚,固摄无权——则下痢不止或滑脱不禁;

②阳虚寒凝,失于温煦——则腹痛喜温喜按;

③脉络损伤——则下痢脓血,色暗;

④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皆为虚寒之征。

①君药:赤石脂——重用酸涩之赤石脂,固涩下焦,涩肠止痢为君。

②臣药:干姜——辛温,温中散寒为臣,与赤石脂相配,标本兼治。

③佐药:粳米——甘缓性平,养胃和中为佐。

④三药相合,共奏涩肠止痢、温中散寒之功。

8、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内外伤辨惑论》

厚朴温中干姜陈,木香苓草豆蔻仁,

散寒行气除痰湿,脾胃自旺食纳增。

具有温中燥湿,行气除满的功效。

主治脾胃寒湿,脘腹胀满,或寒邪犯胃,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临床用于治疗寒湿泄泻、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慢性胃炎等病症。

:本证乃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所致。

寒性凝滞,湿性黏腻,易阻气机,寒湿困于脾胃——致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遂成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①君药:厚朴——辛苦温燥,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

②臣药:草豆蔻——辛温芳香,行气燥湿,温中散寒,为臣药。

③佐药:

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

干姜、生姜——温脾暖胃,助草蔻散寒止痛;

茯苓——渗湿健脾,均为佐药。

④佐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兼佐使。

⑤诸药合用,共奏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

9、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傅青主女科》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

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具有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功效。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临床用于治疗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宫缩疼痛、人工流产及引产所致的阴道不规则流血属血虚有寒夹瘀者。

:本证由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所致。

①妇人产后体虚,极易感受寒邪,而致寒凝血瘀——则恶露不行;

②瘀阻胞宫,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

①君药:全当归——方中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为君药。

②臣药:

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祛瘀,均为臣药。

③佐药:

炮姜——入血散寒,温经止血;

黄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共为佐药。

④使药: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用以为使。

10、实脾散:?厚朴、草果、白术、木香、茯苓、附子、干姜、木瓜、大枣、甘草、大腹子、生姜。《济生方》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

主治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或腹大身重,体倦食少,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苔腻,脉沉迟或沉细。

临床用于治疗肺心病顽固性水肿、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衰、顽固性腹水等病症。

:本方所治之水肿,是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①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

②水邪下趋——故身半以下肿甚;

③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

④水湿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腹胀满;

⑤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则大便溏薄;

⑥口中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等亦为——阳虚水停之征。

①君药:

附子——温肾阳、助气化以祛湿;

干姜——暖脾阳、助运化以制水。

干姜+附子——温肾暖脾,扶阳抑阴,共为君药。

②臣药: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同为臣药。

君臣相协,补火助阳,崇土实脾,利水渗湿。

③佐药:

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行气利水,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

木瓜——除湿和中;

草果——温中燥湿,俱为佐药。

④佐使药:

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

生姜——兼能温散水气;

甘草——亦可调和药性,同司佐使之职。

⑤诸药合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标本兼顾,实为治疗阴水证之常用方。

11、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伤寒论》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附子椒姜继,温脏安蛔寒厥剂。

具有温脏安蛔的功效。

主治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

临床用于治胆道蛔虫、胃脘痛、痛经、胆囊炎、五更泄、前列腺肥大等属脏寒者。

:本证系因患者原有蛔虫,复由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

①蛔虫本喜温而恶寒,“遇寒则动,得温则安”。素患蛔虫之人,蛔寄生于肠内,若肠寒胃热,亦即上热下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逆行窜入胃中或胆腑,阻塞胆道——则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出蛔虫;

②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时发时止;

③腹剧痛,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④此蛔虫内扰,寒热错杂之证。

①君药:乌梅——柯琴言:“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重用味酸之乌梅以安蛔,使蛔静痛止,为君药。

②臣药:

蜀椒、细辛——蛔动因于肠寒胃热,故以味辛性温之蜀椒、细辛温脏而驱蛔;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清热而下蛔,共为臣药。

③佐药:

附子、干姜、桂枝——助其温脏祛寒、伏蛔之力;

人参、当归——蛔虫久积脏腑,必耗伤气血,故以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助正气,与桂、附、姜相配,既可养血通脉,以除四肢厥冷,亦有利于温脏安蛔,合为佐药。

④使药:蜜——炼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

⑤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扶正祛邪之功。

化学成分:干姜主要含挥发油和姜辣素。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烯,占33.9%,还有姜醇、姜烯酮等;姜辣素主要成分为姜酚,还有姜烯酚、姜酮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强心

(2)扩张血管

(3)健胃

(4)止吐

(5)抗炎

(6)镇静

(7)镇痛

(8)兴奋交感

2.其他药理作用

(1)镇吐

(2)抗菌

(3)增强免疫

(4)抗血栓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性状: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fupi.com/pzff/646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腹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