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习题集
31.患者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为
A.通阳泄浊
B.燥湿祛痰
C.豁痰散结
D.健脾补肾
E.健脾和胃。
32.凌某,男,40岁,1年前头部外伤后常自觉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耳鸣,精神、注不振面唇紫暗,舌暗红,脉弦涩。治法为
A.活血化瘀
B.通阳泄浊
C.健脾补肾
D.通窍活络
E.健脾和胃
二、名词解释
眩晕
三、填空题
1.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海论》曰:“(),(),胫酸眩冒”
2.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或(),();实者为()、()、()、()扰乱清空。
3.眩晕肝阳上亢证治法是(),()。代表方为()加减。
4.肾精不足之眩晕证病机概要为(),()。
四、是非判断题
1.对于眩晕的发生,《丹溪心法》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中指出“虚不能作。”
2.治疗眩晕肾精不足证的代表方是大定风珠。一3.眩晕之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以实者居多。
4.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的眩晕,往往有中风的可能。
5.眩晕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在肝、心、肾三脏。
6.眩晕因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
五、简答题
1.试述眩晕痰湿中阻证的证治方药。
2.试述眩晕的诊断要点?
3.试述眩晕肝阳上亢证的证治方药。
4.眩晕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如何鉴别?
5.试述眩晕的病因病机。
六、病案分析题
1.李某,男,57岁,已婚,干部,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头晕九年,加重二月。
病史:从年起头晕,当时头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年、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珊,为美尼尔综合征。近二个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影响睡眠亨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
要求:写出本病诊断(病名和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张某,女,47岁,干部。年就诊。
主诉:头晕目眩3小时。
病史:患者3小时前起床时突觉头晕,头胀痛,视物旋转;不能睁眼,恶心呕吐,平素性情急躁,耳鸣口苦,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要求:写出本病诊断(病名和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E3.D4.D5.B6.E7.B8.D9.C
10.B11.E12:C13.D14.E15.A16.E17.B,`18.B19.D20.B21.B22.A23.A24.A25.D26.C
27.BD28.CD29.ABCDE30.BCE31.BE32.AD
二、名词解释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三、填空题
1.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2.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风火痰瘀
3.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脑失所养
四、是非判断题
1.√2.×3×4.√5.×6.√
五、简答题
1.眩晕痰湿中阻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疗以化痰祛湿弓,健脾和胃为主,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如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2.眩晕的诊断依据主要有: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3.眩晕肝阳上亢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下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治当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如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4.眩晕应与中风、厥证相鉴别。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重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5.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高体弱、病后体虚及跌仆外伤等方面。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如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导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肾精亏耗,则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生眩晕。实者为风、火、痰、换扰乱清空。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敛阳,阳亢于上,或肝郁化火,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发为眩晕.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或脾虚健运失司,痰浊内生,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阴上逆,扰乱清空,均能引起眩晕。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眩晕(脾虚挟痰兼心气不足证)
(2)辨证分析:患者久病伤气,脾气虚清阳之气不能上充清窍,故头昏头晕广脾虚不能运化,故食纳减退,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中气下陷故脱肛;脾运不及,气机壅塞故嗳气,矢气,不能久看书,恶梦多为心气不足之征,脾虚生痰故有少许痰,舌脉为脾虚挟痰兼心气不足之象。
(3)治法: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
(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12g党参2.4g柴胡2.4g升麻2.4g白术6g当归4.5g陈皮4.5g炙甘草3g获神6g炒远志3g法半夏6g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眩晕(肝火上炎)。
(2)辨证分析:患者素体阳盛,急躁易怒,气郁化火,肝火上炎,上冒清窍则突然头晕。肝阳偏盛,则少寐多梦,耳鸣。湿热中盛则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之象乃肝火上炎,内蕴湿热之象。
(3)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4)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l0g黄芩l0g柴胡6g木通l0g山栀子lg泽泻l0g生地l0g甘草6g车前子20g(包煎)。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四节中风
一、选择题[A1型题】
1.首创“中风”病名的是下列哪本医著
A.《内经》
B.《金曦要略》
C.《景岳全书》
D.《诸病源候论》
E.《千金要方》
2.提出中风病是由“内风甲而起的见解,始于哪个时期一
A.战国时期
B.汉代时期
C.隋唐时期
D.唐宋时期
E.金元时期
3.提倡“内伤积损,为中风病病机实质的是么下列哪一位医家
A.王履
B.张仲景
C.李东垣
D.张景岳、
E.李中梓_
4.明确将中风病分为闭、脱二证的是下列哪位医家
A扩李东垣
B李中梓
C.李时珍
D.李士材
E.叶天士
5.关于中界病的病理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虚、火、风、痰、气、瘀
B.风、火、热、痰、气、血
C.风、痰、寒、虚、气、瘀
D.风、火、虚、血、气、瘀
E.风、痰、热、虚、气、瘀
6.中风脱证的临床表现除哪项外均是
A.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B.目合口张,手撒肢冷
C大汗淋漓,二便自遗
D肢体强痉
E.舌痰脉微欲绝
7.中风病后遗症期为
A.发病半年以上者
B.发病1年以上者
C发病2个月以上者
D.发病3个月以上者
E.发病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
8.中风病与口僻的鉴别要点是
A.有无口眼歪斜
B.有无言语不清
C有无口角流涎
D.有无肢体瘫痪
E.有无脉弦滑数
9.中风病与痉证的鉴别要点是,
A.有无四肢抽搐
B.有无肢体瘫痪
C有无神识昏迷
D.有无脉弦滑数
E.有无项背强直
10.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的主要区别在介于
A.有无后遗证
B有无神志改变
C有无肢体瘫痪
D.有无口眼歪斜
E.有无语言不利
11.中风病急性发作期病理性质为
A.痰浊为主
B.标实为主
C.气逆为主
D.本虚为主
E.痰寮为主
12.中风病中脏腑急性发作期辨证关键是
A.辨清虚实
B辨清轻重
C.辨清闭脱
D.辨清寒热
E.辨清气血‘
13.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中风中经络的常用治法1
A.熄风化痰通络
B平肝潜阳
C.化痰通腑泄热
D.益气活血通络
E.化痰开窍
】
14.某患者,午睡起来突然发现左半身行动不便,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神志尚清,口角流涎,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滑,其治疗首选方是
A.天麻钩藤饮
B.星篓承气汤
C.补阳还五汤
D.化痰通络汤
E.羚角钩藤汤.;
15.某患者,平素眩晕头痛,有“高血压”病史。睡眠醒来发现左半身活动不便,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神志尚清,并症见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身热,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其病机为
A.脉络空虚,风邪扶痰窜犯经络护
B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横窜脉络
C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D.气虚血疲,脉络痕滞
E.风阳痰火上扰;蒙蔽清窍
16.某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哄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而不温,面白唇黯,喉有痰声,脉沉滑,应首选灌服
A.至宝丹
B.参附汤
C苏合香丸
D.安宫牛黄丸、
E.紫雪丹
17.患者王某,中风遗留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既白,气短乏力,舌淡紫,脉涩无力,治疗首选方是
A.补阳还五汤
B.解语丹
C地黄饮子
D.活络效灵丹
E.化痰通络汤
18.患者牛某,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襟不开,歪僻不遂嘴颜面潮红,气粗口臭,躁扰身热,四肢厥冷,1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应首先灌服
A.紫雪丹
B.苏合香丸
C.独参汤
D.至宝丹
E安宫牛黄丸
19.患者吴某,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斯息微,手撒肤冷;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肢体瘫软,舌痰,脉微欲绝.急救宜用
A.独参汤
B.苏合香丸
C紫雪丹
D.参附汤合生脉散
E.安宫牛黄丸
20.中风病之阴闭,应具备闭证的主要症状,其兼症除下列哪项外均是
A.面白唇黯
B.痰涎塑盛
C四肢欠温
D.静卧不烦
E.呼吸气粗
】
范某,证见半身不遂,言语赛涩,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
21.本病例诊断为
A.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
B.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
C.中风中脏腑阳闭
D.中风中脏腑阴闭
E.中风中经络风阳上扰
22.本病例治法为
A.益气活血通络
B.平肝诸阳,化痰通络
C.祛风化痰通络
D.化痰通腑泄热
E.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23.本病例主治方是
A.星萎承气汤
B.补阳还五汤
C.天麻钩藤饮
D.化痰通络汤
E.苏合香丸
施某,突发神昏,半身不遂,鼻蔚痰鸣,肢体强痉,身热面赤,躁扰不宁,手足厥冷,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24.本病例病机为
A.痰火蒙蔽清窍
B.痰湿蒙蔽清窍
C.风痰窜扰经络
D.痰癖奎塞清窍
E.风火上扰清窍
25.本病例治法是
A.祛风化痰通络
B.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C.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
D.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E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A.羚角钩藤汤
B.补阳还五汤
C.天麻钩藤饮
D.星萎承气汤,
E.化痰通络汤
27.中风中经络风痰人络证,治疗首选方为
28.矛中风中经络痰热腑实证,治疗首选方是
29.中风中脏脏阳闭急救后应选用
】
30.中风的病因为
A气虚邪中
B.内伤积损
C饮食不节
D.劳欲过度
E.情志所伤
31.中风病病变多与哪些脏的阴阳失调相关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2.火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包括
A.阴虚、气虚
B.肝火、心火
C.肝风、外风
D.风痰、湿痰、热痰
E.气逆、血癖
33.下列哪些是中风后遗症的治法范围
A.搜风通络
B.化癖通络
C益气行血
D.化痰通络
E.滋阴补阳
[X2型题】
34.周某,平素眩晕头痛,耳鸣,突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失语,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咏赤便干,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治疗应选用
A天麻钩藤饮
B星萎承气汤
C补阳还五汤
D清开灵注射液
E半夏白术天麻汤
35.熊某,患“中风”二年后,一现证见左侧手足僵硬,活动不灵,肌肉萎缩、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治疗应选用
A补阳还五汤
B解语丹
C左归丸
D地黄饮子
E六味地黄丸
三、填空题
1中风病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_为致病之本, 、 、 、 发病之标。病理因素主要有 、 、 、 、 六端.病性其具有 、 特点。
2.中风的基本病机是, 、 、 。
3中凤的辨证要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 ,② ,③ ,④ ,⑤ 。
四、是非判断题
1.外风、内风皆可导致中风
2.中风的病因以风邪为主。
3.中风病与厥证的主要鉴别在于有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后遗证。
4.中风中经络邪盛时也可出现神志改变
5.中风病中脏腑急性期为病后1个月内。
五、简答题
1.中风与痈病、厥证、痉证的异同点如何?
2.简述中风病的诊断要点。
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
4.中风阳闭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邱某,男,65岁,农民。年6月18日就诊。
主诉:左半身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1天。
病史:平素头晕目眩,“高血压”病史10年,经常手足麻木,6月6日晚睡觉起床小便,突感右半身麻木,右手不能解衣,继而不能活动,跌倒在地,说话不清,遂于今日就诊。症见右半身瘫痪,活动不灵,语言蹇涩,神志清楚。检查:血压/90nimHg,颅脑CT提示,脑血栓形成,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吴某,男,52岁。素来形体肥胖,经常头昏目眩,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昨日晚打麻将牌兴奋,突然手摸不灵活,瞬间即昏倒,不省人事,遂医院。症见氏愦无知,鼻鼾息粗痰鸣,躁扮不宁.牙类紧闭,肢体强疼,二便不涌,舌质红,苔黄腻,弦滑数。检查:血压/95mmHg,双瞳孔大小不等,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遂人急诊室救治。家属要求中西结合治疗,请求中医会诊治疗,请对该病患者进行诊治。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E3.D4.B}5.A6..A7.A8.D9.B10.B11:B12.C13.E14.D15-B16.E.17.A18.E19.D20.E21.B22.A23.B24.A25.C26.C27.}E28.D29.A30.ABODE31.ABLE32.ABODE:33.ABODE、:AD35.CD
二、名词解释
1.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中风病的发生由外邪侵袭而引发的,称为真中风。
3.中风病的发生无外邪侵袭而发病的,称为类中风。
三、填空题
1.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 风 火 痰 气 瘀 虚(阴虚、气虚) 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热疾)气(逆)血(血瘀) 本虚标实 上盛下
2.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上冲犯脑
3.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脏腑辨闭证脱证 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识病性 辨出血 中风与缺血中风 辨病期
四、是非判断题
1.√2.ⅹ3.√4.ⅹ5.√
五、简答题
1.四者皆有神志改变,不省人事昏迷表现。但中风昏迷时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清醒后大多有后遗症。而痈病昏迷时常伴四肤抽搐,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多如常人。痉证也可见神昏,但神昏多出现在四肢抽搐之后,而中风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出现抽搐。厥证昏迷时多见四肢逆冷,移时苏醒。痉证和厥证醒后均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2.①临床特征:具有发病突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卜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失语,轻者表现为歪僻不遂,无神志障碍;②病史:发病前常有眩晕或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发病有明显的诱因;③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3.中风闭证为邪气内闭清窍,以神昏牙关紧闭,口禁不开,肢体强痉为主要见症,多属实证。闭证若热痰闭郁清窍,热象明显者为阳闭;若湿痰内闭清窍,无热象者为阴闭。脱证为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馈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多为中风危候。
4.中风阳闭主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肢体强痉,喉中痰鸣,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褐而干,脉弦滑数。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法)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并用羚角钩藤汤平肝熄风,清热化痰。羚羊角(山羊角代)、桑叶、菊花、钩藤、生地黄、白芍、川贝母、竹茹、获神、甘草。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中风(风痰癖痹阻经络)
(2)辨证分析:患者平素肝旺,故经常头晕目眩;手足麻木为经络素有痰疲阻之征;夜卧血液缓慢,血滞易成痪,肝旺易动风,风痰寮交阻,痹阻脑络而突发中风而跌倒。痰岌着荃痹阻经络,故见半身不遂,语言赛塞等。舌质暗为疲象,苔腻为痰征,脉弦滑为风痰之征象。
(3)治法:活血化癖,祛痰通络熄风。
(4)方药:化痰通络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制半夏log获等15g白术12g胆南星12g天竹黄12g天麻15g丹参30g钩藤15g(另包后下)生石决明30g(打碎先煎)e
2.(1)诊断:中风(中脏腑阳闭)。
(2)病机:风阳痰火上扰,蒙蔽心窍。
(3)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
(4)方药:先用安宫牛黄丸加适量冷开水研碎后鼻饲灌服。继用羚角钩藤汤加减。山羊角90g(锉细末先煎)冬桑叶8g杭菊花12g生地黄15g白芍15g川贝母log,打碎)竹茹log获神15g石决明30g(打碎先煎)全蝎4g地龙log胆南星6g鲜竹沥汁20m1(后下冲服)石葛蒲15g生大黄8g(后下,便通即停)生甘草5g,上药除竹沥外,加水m1,煎至m1,用鼻饲管多次少量灌服。
第五节不寐
一、选择题
1.不寐的病名,首见于
A.《素问?逆调论》
B.《景岳全书?不寐》
C.《金匾要略》
D.《类证治裁?不寐》
E.《难经?四十六难》
2.不寐的主要病机与何脏腑阴阳失调密切相关
A.心脾肝肾
B.心脾肝脾肾胃
C.心胆肝脾肾
D.心肺脾肾
E.心肺胃肾
3.不寐之病位在
A脑
B脾
C肾
D心
E肝
4.虚证不寐的病理因素主要是
A阴血不足
B津液亏弱
C脾气虚弱
D肝郁气滞
E阳气
5.治疗不寐时,朱砂安神丸最适用于
A阴虚火旺
B痰火扰心
C心火炽盛
D心胆气虚
E心阴不足
6.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
A.阳盛阴衰,阳阴失交
B胃气不和,心神被扰
C.肝郁化火,风阳内扰
D.心虚胆怯,决断失权
E阴血不足,心神失养「
7.下列哪项不是合胆气虚所致不寐的症候
A.多梦易惊,
B.心悸胆怯
C.气短倦怠D.苔腻而黄
E.小便清长
8.哪一项不是不寐的常用治法
A.疏肝泄热
B.花痰清热
C.凉血清热
D.滋阴降火
E.补养心脾
9.不寐证属心肾阴虚、虚火上扰者,其最佳方剂为
A.安神定志丸
B.交泰丸
C连阿胶汤
D.朱砂安神丸
E.酸枣仁汤
10.化火型不寐的主方为
A.归脾汤
B.交泰丸
C.龙胆泻肝汤
D.酸枣仁汤
E.朱砂安神丸
11.不寐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用
A.黄连温胆汤
B.檬石滚痰丸
C.龙胆泻肝汤
D.黄连阿胶汤
E.黄连清心饮
12.连阿胶汤与朱砂安神丸都可用于治疗不寐,两方共有的药物是
A.黄连
B.朱砂
C.阿胶
D.当归
E地黄
[A2题】
13.患者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其病机为
A.心肾阴虚,虚火扰神
B.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C.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D.痰热内阻,上扰心神
E.心胆气虚,神不内守
14.患者心烦不寐,燥扰不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其治法是
A.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B.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C.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D.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15.患者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倦怠气短,脉弦细,最佳治疗方剂是
A.黄连阿胶汤
B.天王补心丹
C.安神定志丸
D.归脾汤
E.柴胡疏肝散
16.患者女性,21岁,学生,近半年因学业压力较大,精神紧张,经常失眠,伴心烦,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其辨证为
A.心胆气虚
B.阴虚火旺
C.肝郁化火
D.心火偏亢
E.痰热内扰
17.患者张某,男,46岁。症见心烦不寐,胸闷泛恶,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治法宜
A.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B.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C.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D.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E.燥湿化痰,镇静安神
患者朱某,女,28岁。症见人寐困难,胸闷胁胀,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口干口苦,纳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18.该病人的证候为
A.阴虚火旺
B.肝郁化火
C.心脾两虚
D.痰热内扰
E.心胆气虚
19.其治法是
A.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B.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C.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D.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E.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20.本病治疗方剂宜选用
A.泻心汤
B.滋水清肝饮
C.檬石滚痰丸
D.当归龙荟丸
E.龙胆泻肝汤
21.患者女性、17岁,半年来因学习紧张,思想压力较大,晚上经常难以人眠,或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四肢倦怠,饮食乏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脉细弱。其辨证为
A.心胆气虚
B.心脾两虚
C.阴虚火旺
D.忧郁伤神
E.痰气郁结
22.其治法是
A.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B.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C.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D.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E.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23.其治疗方剂是
A.黄连阿胶汤
B.天王补心丹
C.安神定志丸
D.归脾汤
E.柴胡疏肝散
[B型题]
A.朱砂安神丸
B.龙胆泻肝汤
C.黄连温胆汤
D.保和丸
E.归脾汤
24.不寐,院腹胀满,暖腐吞酸,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方剂宜选
25.不寐,心烦胸闷,泛恶,暖气,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剂宜选
26.心烦不寐,燥扰不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方剂宜选用
[X1型题】
27.临床判断不寐的依据是
A.睡眠深度
B.睡眠时间
C:能否消除疲劳
D.能否恢复体力
E.能否恢复精力
28.引起不寐的病因常见有
A.情志所伤
B.饮食不节
C.久病年迈
D.禀赋不足
E.感受外邪
29.不寐患者常伴有
A:头痛头昏
B.神疲乏力
C.心悸健忘
D.视物不清
E.多梦
30.不寐在临床上可表现为
A.人睡困难
B.寐而不酣
C.时寐时醒L
D.醒后不能再寐
E.彻夜不寐
31.患者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腰疫足漱,耳鸣头晕,健忘遗精,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用
A.天王补心丹
B.酸枣仁汤
C.六味地黄丸
D.交泰丸
E.黄连阿胶汤-
32;患者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倦怠气短,脉弦细,其治法是
A安神定志
B.补益心脾
C.滋阴降火
D.益气镇惊
E养心安神
二、名词解释
不寐
三、填空题
1.不寐的辨证过程中重点在于辨和。
2.不寐的基本病机主要是_,,,以致,或。
3.不寐的治疗以为原则。同时佐以。.大抵虚证多由于,或,治宜,或;实证,如,。
四、是非判断题
1.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其辨证为心火炽盛。
2.胸闷心烦不寐,泛恶;暖气,伴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肝郁化火。
3.不寐是指彻夜不寐,其临床病性有寒热之分。
4.不寐病程短,治疗易速效。
5.不寐的调护首先要注意精神调摄。
五、简答题
l.简述不寐的诊断要点。
2.概说不寐的生活调摄。
3.试述不寐的临床表现。
4.如何对不寐病人进行脏腑辨证?
六、病案分析题‘
1.丁某,女,学生,21岁,年3月2日就诊。主诉:失眠反复发作两年。
病史:自两年前因高考学习紧张,功课压力大导致精神紧张,晚上经常失眠,表现为人睡困难或醒后难以再寐,醒时心烦心悸,未曾行系统治疗。考上大学后,精神更为紧张,失眠症状加重,尚伴头晕健忘,面色少华,神疲食少,四肢倦怠,心悸不安,善恐易惊,舌淡苔薄,脉细弱。
要求:写出该病的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剂量、用法)。
2.刘某,男,52岁,年6月8日就诊。.
主诉:不寐一月
病史:其血压常年偏高,遇事急躁。一个月以来,因和邻居纠纷而心情不快,入寐困难。入寐后纷梦不断,严重时彻夜不眠。常发胁下疼痛,头晕头胀,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要求:写出该病的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剂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E2B3D4A5C6A7D8C9C10C11B12E13B14B15C16B17B18B19A20E21B22D23D24D25C26A27ABCDE28ABC29ABCE30ABCDE31AE
32AD
二名词解释
不寐,即“失眠”。是因为阳不人阴所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表现在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三、填空题
1.脏腑虚实
2.阴阳失调气血失和阳不人阴心神失养心神不宁
3.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之品阴血不足气血亏虚补肝肾益气养血泻其有余清肝泄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
四、是非判断题
1.√2.ⅹ3.ⅹ4.ⅹ5.
五、简答题
1.(1)轻者人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疾病。
2.失眠属于心神病变,故尤其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睡眠环境应安静;睡前应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参加体育运动等。
3.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症候特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人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而不酣或夜寐多梦.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导致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
4.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暖腐吞酸,院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心神被扰;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遇事易惊,多梦易醒多为心胆气虚;胸闷,头重目眩,多为痰热内扰;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等。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不寐(心脾两虚)
(2)辨证分析:由于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生化之源不足,血虚不能奉于心,心失所养,致心神不安,故不寐,心悸不安,善恐易惊;气血虚弱,不能上奉于脑,则头晕目眩;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神疲食少,四肢倦怠为脾气虚的表现,舌淡苔薄,脉细习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征。
(3)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4)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茯神15g酸枣仁15g当归12g远志8g广木香10g(后下)郁金15g柴胡15g夜交藤2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2.(1)诊断:不寐(肝郁化火型)
(2)辨证分析:其血压常年偏高,遇事急躁乃肝阳肝火偏旺之征,复因争吵,“怒则气上”引动肝火,上扰心神,则入寐困难。入寐后纷梦不断,严重时彻夜不眠;肝气郁结,则胁下疼痛;火热伤津,则便秘溲赤;肝胆火热上扰,则头晕头胀,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均为肝火内扰之征。
(3)治法:清肝泻火, 镇心安神。
(4)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黄答12g桅子12g木通log肆柴胡log资当归12g生地15g甘草6g龙胆草lo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或(先煎)舞朱获徐15g车前子lo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三章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胃痛
一、选择题
1.最早记载胃脘痛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胃痛是由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肝肾
B.心肝肾
C.胃肝脾
D.脾肝肾
E.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胃痛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抑郁
D.脾胃虚弱
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胃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项是胃痛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胃痛的治疗原则()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7.下列哪一项不是胃痛的证型()
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8.因寒邪犯胃引起胃痛年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9.因肝气犯胃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0.因脾胃虚寒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1.因胃阴不足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2.因瘀阻胃络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3.某患者,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犯胃,胃气不通
B.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C.肝气郁滞,胃失和降
D.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其治法是()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15.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其主要病机是()
A.夏令暑湿浊气,动扰胃腑
B.食滞内阻,传导失司
C.肝气郁结,日久化热
D.肝气不疏,横逆犯胃
E.胃阴不足,胃失濡润
17.胃痛日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疼痛拒按,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其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某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19.其治法是()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黄芪建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22.其治法是()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黄芪建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A.良附丸加减B.保和丸加减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4.胃痛寒邪客证,治疗宜首选()
25.胃痛胃阴亏虚证,治疗宜首选()
26.胃痛饮食停滞证,治疗宜首选()
27.实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寒邪客胃
B.饮食停滞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28.虚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脾胃虚寒
B.胃阴亏虚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29.实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30.虚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B.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31.患者刘某,女,干部,年2月13日晨起自我感觉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查: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自诉患慢性“胃炎”多年,近周来因情绪不佳,自觉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查:舌苔多薄白,脉弦。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柴胡疏肝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二、名词术语解释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遇之后,胃脘痛,或得则,属;胃脘,痛势,得饮则者,属。
2.痛,痛势,痛而,食后者,属实;疼痛,痛势,痛而,得食,痛无定处者,属虚;久病年老者多,新病年壮者之。
3.初痛在,久痛入;以为主,伴有嗳气,痛处,属气滞;痛如、似,痛处,属血瘀。
4.胃脘痛主要病变在,但与密切相关。
四、是非判断题
1.胃痛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胃痛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胃痛的虚实相互间不易转化()
4.国家标准病名中,胃炎也是胃痛病的一种()
5.真心痛是胃痛病的一种()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如何判断胃痛的虚实?
3.胃痛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胃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王某,女,27岁,干部,年11月3日就诊。
主诉:近4天来胃脘胀痛。
病史:4天前因与爱人生气后,自觉胃脘胀满,不欲饮食。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查体:舌苔多薄白,脉弦。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刘某,女,46岁,干部,年4月12日就诊。
主诉:胃痛反复发作12年,近3日加重。
病史:胃痛反复发作12年,以胃脘隐痛为主,5日前无明显诱因,又发胃脘隐痛,胃纳欠佳,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口干不多饮,大便秘结;查体: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E4.B.5.B6.B7.C8.A9.B10.C11.E12.D13.A
14.B15.C16.C17.E18.A19.B20.A21.B22.A23.C24.A25.E26.B27.ABCDE
28AB29.ABCDE30.AB31.A32.A
二、名词术语解释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冷饮或受凉加重舒寒灼痛急迫冷适热。
2.暴剧烈拒按痛或痛而不移日久缠绵喜按痛减虚实。
3.气血胀痛游走不定针刺刀割固定不移。
4.胃脾肝胆。
四、是非判断题
1.√2.×3.×4.√5.×
五、简答题
1.答:寒邪犯胃是以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客于胃腑,气机凝滞不通。以胃痛暴作,得温则减,遇寒加剧为审证要点。而脾胃虚寒以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发作,或时而泛吐清水,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病机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胃失温养。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为审证要点。
2.答: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食后痛或痛而不移者,属实;疼痛日久,痛势缠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痛无定处者,属虚;久病年老者多虚,新病年壮者之实。
3.答:胃以和降为顺,宜通不宜滞。若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则不通而痛作,故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兼顾。古有“通则不痛”治痛之法,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需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谓通;属于食滞者,消食即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谓通;属于湿滞者,健脾除湿即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谓通。即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均可起“通”的作用。临证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善用“通”法。
4.答:(1)主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发作,或时而泛吐清水,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3)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桂枝、生姜、白芍、甘草、饴糖、大枣。
5.答:(1)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基本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钝痛、隐痛、灼痛、闷痛、绞痛等不同;其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发作性;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症状。(2)本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3)可以做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腹部透视、血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有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
(2)辨证分析: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肝居胁下,而气窜游移,故痛连两胁,攻撑走窜;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胸闷嗳气、喜太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爽。若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舌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10g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白芍15g甘草5g川芎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胃脘痛(胃阴亏虚)
(2)辨证分析: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故胃脘隐隐灼痛;胃阴亏虚,受纳无权,故似饥而不欲食;阴虚津少,无以上承,则口燥咽干、口干不多饮。阴虚液耗,肠道失润,故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象。
(3)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4)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枸杞子15g当归15g川楝子7g白芍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二节呕吐
一、选择题
1.最早记载呕吐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呕吐主要是由于哪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
B.心
C.胃
D.肝
E.脾
3.下列哪项不是呕吐病的病因()
A.外邪犯胃
B.饮食不节
C.情志失调
D.体虚病后
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呕吐,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能项是呕吐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呕吐的治疗原则()
A.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B.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C.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D.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E.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7.下列哪一项不是呕吐的证型()
A.脾胃阳虚
B.胃阴不足
C.肝气犯胃
D.痰气交阻
E.饮食停滞
8.因外邪犯胃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9.因肝气犯胃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0.因脾胃阳虚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
11.因胃阴不足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12.因饮食积滞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13.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其主要病机为()
A.外邪犯胃,胃气上逆
B.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C.肝气郁滞,胃失和降
D.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吐后反快,嗳气厌食,大便臭秽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其治法是()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15.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每因情志不遂发作或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四七汤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呕吐日久,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其主要病机是()
A.夏令暑湿浊气,动扰胃腑
B.食滞内阻,传导失司
C.脾不运化,痰饮内停
D.肝气不疏,横逆犯胃
E.胃阴不足,胃失濡润
17.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纳呆,头眩心悸,或胃中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滑。其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加减
B.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某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阳虚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19.其治法是()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理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每因情志不遂发作或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22.其治法是()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黄芪建中汤加减
B.四七汤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四七汤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四七汤加减
24.呕吐外邪犯胃证,治疗宜首选()
25.呕吐肝气犯胃证,治疗宜首选()
26.呕吐饮食停滞证,治疗宜首选()
27.实证的呕吐证候类型有()
A.外邪犯胃
B.饮食停滞
C.肝气犯胃
D.痰饮内阻
E.脾胃阳虚
28.虚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脾胃阳虚
B.胃阴不足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29.实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30.虚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B.养阴益胃,降逆上呕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31.患者刘某,女,干部,年2月13日晨起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藿香正气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自诉患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柴胡疏肝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理中汤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二、名词术语解释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三、填空题
1.暴病呕吐一般多属,治疗,预后。但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久病呕吐,多属,或者,病程,且易,较为。若呕吐,饮食难进,受损,易,预后。
2.呕吐的虚实可相互转化,初呕,呕吐日久,可损伤,导致,或因邪干日久,损伤,导致,,则由转;若脾胃素虚,痰湿内生,或复饮食所伤,形成食滞,因致,可出现证。又可寒热转化,如脾胃虚弱,痰饮内阻,可,或过用,可形成,成为证。
3.呕吐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等邪气犯胃,致,,作呕;虚证为或,胃失或,,,而发呕吐。
4.呕吐的病位在,与、关系密切。
四、是非判断题
1.呕吐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呕吐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呕吐的虚实相互间不易转化()
4.呕吐的病位在胃和其它脏腑无关()
5.反胃是胃痛病的一种()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外邪犯胃与脾胃阳虚?
2.如何判断呕吐的虚实?
3.呕吐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阳虚型胃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呕吐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张某,女,45岁,工人,年11月2日就诊。
主诉:4小时内呕吐3次。
病史:早饭后,无明显诱因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查体:舌苔白腻,脉濡缓。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王某,男,40岁,干部.
主诉:呕吐时作时止已1年余。
病史: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查体: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E4.B5.B6.E7.D8.A9.B10.E11.E12.B13.A14.B
15.A16.E17.B18.A19.C20.A21.B22.B23.B24.D25.C26.B27.ABCD
28.AB29.ABCDE30.AB31.A32.C
二、名词术语解释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三、填空题
1.邪实较易良好正虚,虚证或虚实夹杂较长反复发作难治不止后天之本变生它证不佳。
2多实胃津胃阴亏损胃腑脾胃脾胃虚弱脾阳不振实虚虚实虚实夹杂蕴而化热温燥热证寒热错杂证。
3.外邪食滞痰饮肝气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脾胃阳虚胃阴亏损温养濡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4.胃肝脾。
四、是非判断题
1.√2.×3.×4.×5.×
五、简答题
1.答:外邪犯胃是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病机为外邪犯胃,胃失和降。以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为审证要点。而脾胃阳虚是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病机为脾胃虚寒,运化无权,胃失和降。以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畏寒肢冷,便溏为审证要点。
2.答:实证多由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停滞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物量多,多有酸臭味,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脉实有力。虚证多因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起病缓,病程长,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
3.答:呕吐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和胃降逆为治疗呕吐的基本原则,但应区分虚实。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温阳、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主次。在辨证论治时,应辅以和胃降逆之品,则胃气和,呕吐亦止。
4.答:(1)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3)方药:理中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健脾和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5.答:(1)临床待征:呕吐食物、痰涎或水液诸物等胃内容物,或干呕无物为主要特征,时作时止,或呕吐频频,初呕吐物多有酸腐气味,久吐则酸臭气味不甚。且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厌食、反酸、嘈杂等症。(2)病史: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因恼怒,或久病不愈等病史。(3)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胃镜、腹部B超、头颅CT、妊娠试验等检查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呕吐(外邪犯胃)
(2)辨证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或夏令暑湿秽浊之气,动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邪束肌表,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均为伤于寒湿之象。
(3)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4)方药:藿香正气散。藿香20g紫苏15g白芷10g大腹皮10g厚朴10g半夏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呕吐(脾胃阳虚)
(2)辨证分析: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水谷腐熟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阳虚失于温煦,则面色晃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喜暧畏寒;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职,故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为脾胃阳虚之象。
(3)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4)方药:理中汤加减。方中人参15g白术15g干姜10g砂仁7g半夏10g甘草5g。每日一剂。
第三节呃逆
一、选择题
1.最早记载呃逆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呃逆是由于哪能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肝肾
B.心肝肾
C.胃肝脾肺肾
D.脾肝肾
E.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呃逆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
B.饮食不当
C.情志不和
D.体虚病后
4.因情志不和引起的呃逆,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个症状有关()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能项是呃逆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呃声沉缓有力
B.气不得续
C.胸胁满闷,脘腹胀满
D.口臭烦渴
E.大便秘结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呃逆的治疗原则()
A.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B.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7.下列哪一项不是呃逆的证型()
A.胃中寒冷
B.胃炎上逆
C.气机郁滞
D.脾胃阳虚
E.瘀血停着
8.因胃中寒冷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9.因气机郁滞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0.因脾胃阳虚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1.因胃阴不足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2.因胃火上逆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3.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
B.胃肠蕴积实热
C.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
D.脾胃虚弱,虚气上逆
E.耗伤胃阴,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14.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其治法是()
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C.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15.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四七汤加减
B.五磨饮子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其主要病机是()
A.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
B.胃肠蕴积实热
C.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
D.脾胃虚弱,虚气上逆
E.耗伤胃阴,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17.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心烦不安,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其首选取方为()
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某患者,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阳虚
B.气机郁滞
C.胃火上逆
D.胃阴不足
E.胃中寒冷
19.其治法是()
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B.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理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丁香散加减
某患者,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虚寒
B.气机郁滞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22.其治法是()
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B.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24.呃逆胃中寒冷证,治疗宜首选()
25.呃逆气机郁滞证,治疗宜首选()
26.呃逆胃火上逆证,治疗宜首选()
27.实证的呃逆证候类型有()
A.胃中寒冷
B.胃火上逆
C.气机郁滞
D.胃阴不足
E.脾胃阳虚
28.虚证的呃逆证候类型有()
A.胃中寒冷
B.胃火上逆
C.气机郁滞
D.胃阴不足
E.脾胃阳虚
29.实证的呃逆治法有()
A.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C.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30.虚证的呃逆治法有()
A.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C.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31.患者刘某,女,干部,年2月13日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二、名词术语解释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三、填空题
1.呃逆的基本病机主要是,。
2.呃逆的病位,病变的关键脏腑,还与诸脏腑有关。
3.病理性质有之分,实证多为、、、,,虚证多由,或等所致。但亦有并见者。
4.呃逆之证,轻重预后差别较大。如属呃逆,偶然发作,大都,预后;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病情多;如见于重病,,,,,,者,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预后。
四、是非判断题
1.呃逆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呃逆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呃逆的虚实相互间转化()
4.胃中寒冷的呃逆的特征是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5.呃逆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胃中寒冷与脾胃阳虚?
2.如何判断呃逆的虚实?
3.呃逆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阳虚型呃逆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呃逆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王某,男,60岁。
主诉:呃逆2日。
病史:2日前由饮冷饮后,出现呃逆。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查体:舌苔白润,脉迟缓。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王某,男,46岁。
主诉:呃逆3日。
病史:3日前由于饮酒后呃逆频作,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查体:苔黄燥,脉滑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A4.B5.C6.C7.E8.E9.C10.B11.A12.D13.A
14.B15.B16.D17.B18.E19.B20.E21.B22.A23.E24.A25.E
26.B27.ABC28.DE29.ABC30.DE31.B32.E
二、名词术语解释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三、填空题
1.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2.在膈在胃肝、脾、肺、肾。
3.虚实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脾肾阳虚胃阴耗损正虚气逆所虚实夹杂。
4.纯性轻浅良好较重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不良。
四、是非判断题
1.√2.×3.√4.√5.√
五、简答题
1.答:胃中寒冷是以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病机为寒蕴中焦,胃阳被遏,胃气失降,上逆动膈。以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为审证要点。而脾胃阳虚是以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病机为脾胃阳虚,升降失常,虚气上逆。以呃声低弱无力,脘腹喜温喜按,手足不温为审证要点。
2.答:呃逆声高,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
3.答: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临证时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并应在辩证的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止呃之药,以利膈间之气。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救护胃气。
4.答:(1)证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2)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3)方药:理中丸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
5.答:(1)临床特征: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为临床特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2)病史: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3)辅助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或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呃逆(胃中寒冷)
(2)辨证分析: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适;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更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
(3)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4)方药:丁香散加减。丁香10g柿蒂10g高良姜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呃逆(胃火上逆)
(2)辨证分析:多因嗜食辛辣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故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3)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4)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5g生石膏30g(先煎)沙参15g麦冬15g半夏15g粳米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四节腹痛
一、选择题
1.最早记载腹痛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E.《医宗必读》
2.腹痛是由于哪能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心肺肝肾
B.心肝肾
C.胆肝胃脾肾大肠小肠膀胱
D.心脾肝肾
E.心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腹痛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抑郁
D.脾胃虚弱
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腹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能项是腹痛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腹痛的治疗原则()
A.温中散寒
B.健脾益胃,降逆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7.下列哪一项不是腹痛的证型()
A.寒凝腹痛
B.气滞腹痛
C.血瘀腹痛
D.痰阻腹痛
E.虚寒腹痛
8.因寒凝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9.因气滞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10.因虚寒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11.因血瘀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12.因食积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13.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痛甚,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见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紧。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入侵,阳气不运
B.湿热内结,气机壅滞
C.中虚脏寒,经脉失温养
D.气机郁滞不畅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腹胀痛拒按,胸脘痞闷,大便多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其治法是()
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15.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16.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主要病机是()
A.寒邪入侵,阳气不运
B.湿热内结,气机壅滞
C.中虚脏寒,经脉失温养
D.气机郁滞不畅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7.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其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某患者,脘腹疼痛,且痛势较剧,痛处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血瘀腹痛
B.虚寒腹痛
C.热结腹痛
D.气滞腹痛
E.寒凝腹痛
19.其治法是()
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某患者,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血瘀腹痛
B.虚寒腹痛
C.热结腹痛
D.气滞腹痛
E.寒凝腹痛
22.其治法是()
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24.腹痛血瘀证,治疗宜首选()
25.腹痛气滞证,治疗宜首选()
26.腹痛虚寒证,治疗宜首选()
27.腹痛热结证,治疗宜首选()
28.腹痛证候类型有()
A.寒凝腹痛
B.气滞腹痛
C.血瘀腹痛
D.虚寒腹痛
E.热结腹痛
29.腹痛的治法有()
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30.腹痛的治疗方剂有()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31.患者刘某,女,干部,年7月6日自诉,常腹部作痛,以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自诉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二、名词术证解释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腹痛的基本病机,仍离不开“”和“”。
2.病位是腹中有、、、、、、等脏腑,又是、、、、、等经脉循行之处,若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或均可导致腹痛。
3.病理性质不外、两端。概而言之,实为,运行不畅所至;虚为,失于温养引起。
四、是非判断题
1.腹痛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腹痛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腹痛的虚实相互间不易转化()
4.腹痛可兼见有呕吐()
5.腹痛和胃痛同是一种疾病()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2.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腹痛治疗原则是什么?
4.虚寒腹痛型腹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腹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纪某,男,58岁。
主诉:腹痛半日。
病史:晨起时无明显诱因,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痛甚,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利;不解,来就诊。查体:舌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杨某,男,80岁。
主诉:腹痛5日。
病史:15年来,腹痛,时作时止,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绵绵,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查体: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E4.B5.B6.B7.D8.A9.B10.C11.D12.E
13A14.B15.D16.D17.B18.A19.E20.C21.D22.D23.E24.C
25.E26.D27.B28.ABCDE29.ABCDE30.ABCDE31.E32.D
二、名词术证解释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2.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气血淤滞脉络痹阻脏腑失于温煦濡养。
3.虚实邪气郁滞经络气血阳气虚弱脏腑经脉。
四、是非判断题
1.√2.×3.×4.√5.×
五、简答题
1.答: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也可伴腹痛的症状,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常见症状,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泄泻,便秘等肠病症状。若胃肠同病须辨别主次。
2.答:饱食则痛,腹痛拒按属实;饥饿则痛,腹痛喜按,属虚。
3.答:腹痛的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因而治疗腹痛以“通”为主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之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若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温煦、活血、通络之法。
4.(1)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2)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3)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桂枝、生姜、大枣、白芍、甘草。
5.答:(1)临床特征:凡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属腹痛范畴。其疼痛性质各异,包括冷痛、灼痛、隐痛、胀痛、刺痛等。又因病因和涉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有别。若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漓,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多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2)病史:腹痛发病可无特殊病史,急性发作;也可为慢性腹痛急性发作。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3)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检查,胃肠道压力测定,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餐,B超,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腹部CT等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腹痛(寒凝腹痛)
(2)辨证分析: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入侵,阳气不运,则畏寒、手足不温;气血被阻,故腹痛暴急,得温则寒散而痛减,遇冷则寒凝而痛甚;若中阳不足,运化无权,则大便溏薄;阴津未伤,故口淡不渴。小便清利,舌苔白,脉沉紧为里寒之象。
(3)治法:温中散寒。
(4)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高良姜20g干姜10紫苏15g乌药8g香附8g陈皮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腹痛(虚寒腹痛)
(2)辨证分析:由于素体中阳虚馁,或久病阳气不足,至中虚脏寒,经脉失温养,故腹痛绵绵;病属正虚,而非邪实,故时作时止;遇热得食或休息,则助正以胜邪,故腹痛稍减;遇冷逢饥或劳累,则伤正以助邪,故腹痛更甚;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中阳不足,卫阳不固,故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皆为虚寒之象。
(3)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4)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g饴糖10g生姜10g大枣5枚白芍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五节泄泻
一、选择题
1.最早记载泄泻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泄泻是由于哪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
B.肝
C.脾
D.肾
E.心
3.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失调
D.体虚久病
E.房劳过度
4.因稍有饮食不慎或稍进油腻食物引起的泄泻,是下列哪种()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食滞胃肠
D.脾胃虚弱
E.肾阳虚衰
5.下列哪能项是泄泻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平素多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即泻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泄泻的治疗原则()
A.消食导滞
B.清热利湿
C.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D.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E.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导滞
7.下列哪一项不是泄泻的证型()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食滞胃肠
D.脾胃虚弱
E.胃阳不足
8.因湿热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9.因食滞胃肠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0.因脾胃虚寒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1.因脾胃虚弱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2.因肾阳虚衰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3.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纳呆脘闷,腹痛肠鸣,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痠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其主要病机为()
A.外感寒湿,侵袭肠胃
B.泄泻日久,肾阳虚衰
C.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D.饮食不节,宿食内停
E.湿热阻遏,传化失常
14.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其治法是()
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15.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吞腐酸,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16.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主要病机是()
A.气机不利,肝失条达
B.泄泻日久,肾阳虚衰
C.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D.饮食不节,宿食内停
E.湿热阻遏,传化失常
17.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脐下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暧,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其首选取方为()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脐下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暧,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湿热
B.食滞
C.寒湿
D.肾阳虚衰
E.脾胃虚弱
19.其治法是()
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湿热
B.食滞
C.寒湿
D.肾阳虚衰
E.脾胃虚弱
22.其治法是()
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24.湿热泄泻,治疗宜首选()
25.寒湿泄泻,治疗宜首选()
26.食滞泄泻,治疗宜首选()
27.脾胃虚弱泄泻,治疗宜首选()
28.泄泻证候类型有()
A.湿热
B.食滞
C.寒湿
D.肾阳虚衰
E.脾胃虚弱
29.泄泻的治法有()
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30.泄泻的治疗方剂有()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31.患者刘某,女,干部,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吞腐酸,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二、名词术证解释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泄泻的病因,有,,,,及 等,主要病机是, 、 失司。
2.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外邪之中以湿邪为重要,湿为,易困,导致,,而成泄泻。
3.泄泻的主要病位在、,和关系密切。
4.如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可迁延,由转,转为。久泻若复受、所伤,亦可发作,表现为病候。另外,泄泻,可由及,导致等。
四、是非判断题
1.泄泻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泄泻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泄泻的虚实相互间不易转化()
4.泄泻之疾病无里急后重这症状()
5.泄泻和痢疾是一种疾病()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
2.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
3.泄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泄泻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秦某,男,50岁,干部,年7月28日就诊。
主诉:今日下午泄泻5次。
病史:由于上午天气炎热,吃冷饮后出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查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高某,男,75岁,干部,年11月3日就诊。
主诉:泄泻反复发作3年余,近日加重。
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发本病。3年来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查体: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E4.D5.A6.E7.E8B9.C10.D11.D12.E13.A14.D
15B16.C17.A18.D19.A20.A21.E22.B23.C24.D25.E26.B
27.C28.ABCDE29.ABCDE30.ABCDE31C32.B
二、名词术证解释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禀赋不足体虚久病脾胃运化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
2.脾虚湿盛湿邪阴邪脾土脾运失职升降失常水谷清浊相混。
3.脾胃大小肠肝肾。
4.日久实虚久泻湿食急性虚中夹实日久脾肾脾肾阳虚。
四、是非判断题
1.√2.×3.×4.√5.×
五、简答题
1.答: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夹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便后痛减;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
2.答:粪质量清晰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
3.答: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健脾化湿。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再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夹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者,佐以消导。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泄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若病情处于虚实寒热兼夹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医宗必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借鉴。
4.答:(1)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3)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5.答:(1)临床特征: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等症状。(2)病史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廷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及情志等因素诱发。(3)辅助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或粪便培养,必要时对慢性久泻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泄泻(湿热泄泻)
(2)辨证分析:夏令过食冷饮伤及肠胃,传化失常,暴注下迫,故泻下急迫;阻遏气机,则腹痛;湿热下注,故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3)治法:清热利湿。
(4)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煨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0g甘草5g。
2.(1)诊断:泄泻(脾胃虚弱)
(2)辨证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数增多;久泻不止,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胃虚弱之象。
(3)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4)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10g白术15g茯苓砂仁8g桔梗10g扁豆10g山药10g莲子肉10g薏苡仁10g甘草5。
第六节便秘
一、选择题
1.将便秘分为阴结与阳结的是下列哪一部医
著
A.《圣济总录》
B.《伤寒论》
C.《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难经》
2.便秘的基本病机是
A.腑气郁滞通降失调
B.气血亏虚传导无力
C.肠胃积热肠道失润
D.肠传导功能失常
E.阴寒内生胃肠凝滞
3.下列哪项不是便秘的主要病因
A.体虚年高
B.饮食不洁
C.情志失调
D.饮食所伤
E.感受外邪
4.便秘的病位主要在以下哪个脏腑
A.大肠
B.脾
C.胃
D.肺
E.肝
5.治疗阳虚便秘的主方是
A.黄芪汤
B.增液汤
C.济川煎
D.润肠丸
E.六磨汤
6.气虚便秘的特征是
A.大便干结,腹中冷痛
B.大便干结,形体消瘦
C.虽有便意,努挣乏力
D.大便干结,面色无华
E.大便干结,腹胀腹痛
7.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胀,心烦,舌
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气秘
B.虚秘
C.热秘
D.实秘
E.冷秘
8.积聚与便秘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下列哪项
不是便秘之征
A.包块在左下腹
B.为条索状
C.排便后包块不消失
D.与肠形一致
E.排便后即消失或减少
9.下列哪项有关便秘病机转化的说法是错误
的
A.热邪久延可伤阴,由实秘转为虚秘
B.气郁日久可化热,导致气滞与热结并存
C.寒积日久可伤阳,形成阳气虚衰因实致虚证
D.气虚阳虚之人,常致阴寒内生而成冷秘转为实证
E.阴血不足常易化热而形成热结便秘
10.粪质不甚干结,排便不爽,伴腹胀肠鸣矢气,辨证多为
A.气虚
B.阴寒凝滞
C.气滞
D.燥热内结
E.血虚
11.热秘可选用
A.更衣丸
B.麻子仁丸
C.当归龙荟丸
D.黄芪汤
E.青麟丸
12.血虚便秘的审证要点是
A.便秘干结和阴虚火旺之象共见
B.排便困难,伴脾肾阳虚见症
C.大便干结和肠热腑实见症‘
D.便秘和血虚证并见
E.粪质并不干硬,便难排出和气虚证并见
13.热秘若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者,可选用
A.大承气汤
B.青麟丸
C.更衣丸
D.当归龙荟丸
E.三物备急丸
14.阴虚便秘的特点是
A.便干兼腹胀口臭
B.便千面唇无华
C.便而不爽兼矢气
D.便不干努挣乏力
E.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15.王某,大便干结或兼腹胀腹痛、面红身
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其主要病机为
A.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司
B.肠胃积热,津伤肠燥
C.阴寒凝滞,传导失职
D.肺脾气虚,传导无力
E.阴液亏虚,肠失濡润
16.患者大便干或不干,排出艰涩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淡白或时作眩晕,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其治法为
A.温阳通便
B.滋阴通便
C.养血润燥
D.顺气导滞
E.补气润肠
17.谢某,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痛拒按,喜热恶寒,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其治疗首选方为
A.济川煎
B.润肠丸
C.黄芪汤
D.六磨汤
E.大黄附子汤
18.患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其治疗首选方为
A.黄芪汤
B.润肠丸
C.增液汤
D.济川煎
E.麻子仁丸
某患者,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暖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19.该患者证候属于
A.热秘
B.冷秘
C.阳虚便秘
D.气秘
E.阴虚便秘
20.其治法是
A.补气润肠
B.温阳通便
C.泻热通便
D.滋阴通便
E.顺气导滞
21.其治疗首选方是
A.六磨汤
B.麻子仁丸
C.大黄附子汤气
D.黄芪汤
E.增液汤
患者大便于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涩
A.血虚便秘
B.阳虚便秘
C.气虚便秘
D.阴虚便秘
E.以上均否
22.其治法是
A.滋阴通便
B.养血润燥
C.温阳通便
D.顺气导滞
F.散寒通便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增液汤
B六磨汤
C.润肠丸
D.黄芪汤
E.麻子仁丸
A.便秘干结和阴虚火旺之象共见
B.排便困难,伴脾肾阳虚见症
C.便秘与寒滞胃肠并见
D.大便干结和肠热腑实见症
E.便秘和血虚证并见
24.冷秘的审证要点是
25.阴虚便秘的审证要点是
26.热秘的审证要点是
A.舌淡苔白
B.舌红少苔
C.舌苔白腻
D.舌苔薄腻
E.舌红苔黄燥
27.热秘的舌象是
28.阴虚便秘的舌象是
29.下列哪些是诊断便秘的常规检查
A潜血试验
B.大便常规
C.钡剂灌肠
D.直肠指检
E.乙状直肠镜
30.下列属实秘的证型有
A.气虚便秘
B.气秘
C.热秘
D.阳虚便秘
E.血虚便秘
31.下列属虚秘的证型有
A.阴虚便秘
B.气虚便秘
C.冷秘
D.血虚便秘
E.阳虚便秘
32.便秘的预防调护应注意
A.保持心情舒畅
B.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C.适当摄入油脂
D.积极治疗肛门直肠疾病
E.按时登厕
33.刘某,男,70岁,诉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十年,伴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两颧红赤,.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诊断、治疗正确的是
A.方药选用润肠丸加减
B其证型为阴虚便秘
C.其证型为血虚便秘
D.方药选用增液汤加减
E.治法为滋阴通便
二、名词解释
便秘
三、填空题
1.若便秘日久,可引起___、___等。
2.便秘有实秘、虚秘之分。实秘为_____虚秘为___、___。
3.便秘当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以_____为主,____、____为治本之法;虚者以___为先,____、____为治本之法。
4.便秘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以___多发,____性多见。
5.便秘的病位在___,但常与___、____、____、___、___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6.虚秘临床常见____、____、____、_____四种证型。
四、是非判断题
1.便秘的基本病机为大肠通降受阻。
2.便秘一般治疗得当,大多可痊愈。
3.不论何种便秘,其治疗均可采用通下法。
4.便秘寒热虚实之间不可相互兼夹和转化。
5.《内经》中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五、简答题
1.便秘有哪些临床表现?
2.热秘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3.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王某女,45岁,工人。年3月20日就诊。
主诉:大便干结十余天。
病史:近有十余天未解大便,平素大便干结难解,常三、五日一行。一直好食辛辣之物。现腹胀满,矢气频。口臭且口腔有多处溃疡,口渴喜冷饮,面赤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张某,女,56岁,干部。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排便困难五月余。
病史:患者半年前因“胆结石”行手术治疗,术后身体较虚弱,渐感排便困难,每3~5天才一行,甚至7天排便一次,经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现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B4.A5.C6.C7.C8.C9.D10.C11.B12.D13.A14.E15.B16.A17.E18.C19.D20.E.21.A22.B23.C24.C25.A26.D27.E28B29ABD30.BC31ABCE32.ABCDE33.BDE
二、名词解释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大便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排出不畅的病证
三填空题
1.肛裂痔疮
2.邪滞胃肠壅塞不通肠失温润推动无力
3.泻热温散通导养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4.中老年女
5.大肠脾胃肺肝肾
6.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阳虚便秘
四、是非判断题
1.×2.√3.×4.×5.√
五、简答题
1.排便时间或周期延长,次数减少;或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2.主证:大便干结或兼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杏仁、大黄、枳实、厚朴、芍药。
3.外感燥热之邪伤肺,或感受它邪从热化燥,燥热下移大肠,则肠燥津枯,大肠传导失司,亦可导致便秘。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便秘(热秘)
(2)辨证分析:患者嗜食辛辣,致肠胃积热,灼伤津液,肠腑失于滋润,故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行;积热上蒸,腑浊不降,故口臭且有溃疡,渴而多饮;热积肠胃,腑气不通,糟粕不下,气机壅滞,故腹胀满而矢气频;热邪移于膀胱,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乃肠胃积热、伤津化燥之征。
(3)治法:清热润肠。
(4)方药:麻子仁丸加减。麻子仁30g(打碎)枳实12g大黄l0g(后下))厚朴12g芒硝l0g(冲服)北沙参15g杏仁l0g麦冬15g白蜜l0g(冲服)。每日一剂,水煎服。
2.(1)诊断:便秘(气虚便秘)
(2)辨证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故虽有便意,临厕须竭力努挣,而大便并不干硬;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挣则汗出短气;脾虚则健运无权,化源不足,故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弱,便后疲乏,肢倦懒言均属气虚之象。
(3)治法:补气润肠。
(4)方药:黄芪汤加减。黄芪30g、火麻仁15g(打)、白蜜l0g(冲服)、陈皮8g.党参20g,白术2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免责声明本版块内容皆源于网络素材,收集整理而成,为的是可以更加方便中医爱好者群体的学习,其中参考答案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若有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平台工作人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