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吕后之邀
汉惠帝刘盈是西汉的第二个皇帝,他是刘邦的正妻吕雉所生的儿子。他生于公元前年。汉惠帝是个年轻的皇帝,在十七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皇位,但他也是短命皇帝,仅仅在位七年就去世了。这和他的母亲吕后有直接关系。虽然他的登基做皇帝是母亲吕后的功劳,但最后英年早逝也和母亲的所作所为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刘盈做皇帝的第四年,他已经年满20岁了,到了应该大婚的年龄了。当整个宫廷为了皇帝的婚事张灯结彩、鼓乐喧天的时候,新房中的新娘和新郎却相对而坐,默默无言,全无一点喜庆的气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惠帝刘盈的这位小新娘名叫张嫣,是惠帝同父同母的姐姐鲁元公主的亲生女儿,也就是刘盈的亲外甥女!这种舅舅娶外甥女的乱论婚姻,又怎么能让新郎新娘不为之感到羞愧呢?更别说小张嫣今年才刚刚十岁,根本还是一个小孩子呢!
惠帝究竟为什么要娶自己的外甥女为妻呢?难道他不怕因为乱伦而受到天下人的耻笑吗?其实,这桩婚事也不能怨刘盈,因为这正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吕雉一手操办,强加于惠帝和张嫣身上的。
高祖刘邦驾崩后,长期受到压抑,人性已经完全扭曲的吕后肆无忌惮,大肆弄权。儿子刘盈如愿以偿做上了皇帝位,成为汉朝第二位国君,但是,这位刘盈缺乏父亲的魄力,遇事优柔寡断,缺少独到的见解,他的皇上生涯就是犹如傀儡,军国大事取决于太后,甚至自己的个人私事也被母后一手代办了。惠帝自从戚夫人被残害为“人彘”,惠帝被吕后强迫“观赏”后,内心无比痛苦,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从此借酒消愁不理朝政,但凡吕后的吩咐,他一概应允,绝不提出任何异议。而他和外甥女的婚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早在做太子期间,惠帝身边就已拥有众多的的嫔妃,但是登基后礼法上他还没有正式的妻子——皇后,属于鳏夫之列。工于心计的吕后对于这件事自然不放心惠帝独行,也不愿意让外人插手。她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却选中了自己的亲外孙女、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
张嫣,字盂瑛,小字淑君。父张敖是高祖时赵王张耳之子,曾封赵王、张王、宣平侯,母即孝惠帝亲姊鲁元公主。因此张嫣是“帝室之甥,王家之女。”
当时惠帝20岁,张嫣年仅10岁!今天看来这是一场乱伦的亲事,惠帝和张嫣属于长幼之属,有着很亲近的血缘关系。但是,那时的礼法认为甥舅关系不包括在五伦之内,并且舅舅娶外甥女的事例古已有之,晋文公也逆伦娶过姐夫秦穆公的女儿怀赢啊.
吕后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给自己的儿子,这样他们都是自己家里的人,就不怕日后有人向自己夺权了。
婚事朝中上下并没有人反对,鲁元公主很乐意,张嫣认可了,至于惠帝的感受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了。就这样,前年,张嫣在问名、纳彩等一系列麻烦手续后,通过大婚礼正式嫁给了汉惠帝。年仅10岁又长相娇美,出身高贵的她犹如娇花含苞,一进皇宫就被封为皇后,受尽了荣华富贵。不过,汉惠帝和张嫣两人只是名义上结了婚,表面上因为张嫣还太小,不适合行房,还在“待年”,背地里,当然也是汉惠帝希望这门有违伦理的亲近之事尽量延期才好,这场年龄、关系都不相配的婚姻让他难以从实际意义上接受。惠帝是一个饱受吕后精神刺激的皇帝,对政事了无兴趣,而舅甥之间的婚姻关系更让他别扭,他整日与宫女
和男宠私混饮酒,不愿亵渎他的小外甥女儿。婚后三年,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下,惠帝便抑郁而终。13岁的张嫣就当上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在吕后的专权下,她没有任何权力,只是孤独地活着。就张嫣来说,年幼时候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可能只是在称呼上变了,令她不习惯。当她长成,懂得男女之爱的时候,身边已经再没有了惠帝。不过,吕后看到惠帝不愿意临幸张嫣,而今惠帝去世了,更没有了机会。考虑到身为皇后的外孙女如果没有子嗣将来在后宫站不稳脚跟,于是对外宣称惠帝生前曾经招幸过张嫣,设计让她假装怀孕,十月之后将后宫一位美人刚刚生下不久的孩子偷偷抱来谎称张嫣所生,背地里赐死那位美人,立这个抱来的孩子为太子。吕后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天丝无缝,殊不知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愿意当面揭穿罢了。
张嫣的祖父张耳,是张良的堂兄弟,因此,张嫣也尊称张良为祖父。
张良自那年辅佐太子坐镇京师以后,就不再过问朝政。他并不是怕吕氏家族加害于他,相反倒是吕后格外地欣赏他。
吕后对张良的好感,不仅因为他是刘邦的故交,更重要的是当年刘邦废立太子时,张良是坚决反对者,他建议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最终使刘邦很无奈地打消了废黜太子的念头。
吕后不忘张良,就是有关他儿子刘盈。刘盈心地善良,性格温顺,所以登基称帝后,赢得了重臣的拥戴。但吕后的专横跋扈,尤其是她残酷杀害如意和戚夫人的事情,使心地善良的惠帝在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精神彻底崩溃了,他无法惩戒母后,于是,干脆就不理朝政,让母后为所欲为地去专权吧。惠帝从此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很快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吕后对于儿子的消沉,也很纠结,一方面她要发泄私欲,需要专权。另一方面,儿子才是她的长远,没有儿子的奋发作为,说不定她的下场比戚夫人会更惨。怎样才能使儿子惠帝弃衰振儒,这便成了她的一大心病。吕后思前想后,最终她认为能劝动儿子的恐怕只有张良了,因为吕后知道儿子最有作为的时候,就属当年张良在京师辅佐太子之时了。正是从那时起,太子对张良是敬佩之至,言听计从。
想到此,怎样能请出归隐的张良出山,吕后也是煞费苦心,最终决定派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三位重臣,并以惠帝和她的名义去请张良赴宴。
张良年迈体弱,已归隐多年,看到三位故交来请,虽说是赴宴,但张良意识到其中必有隐情,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最终还是随他们一同前往长乐宫。
为了照顾张良的起居,小儿子张辟畺也随父亲一同前往。
吕后见张良到来,喜出望外。张良按君臣之礼向惠帝和吕后叩拜之后,吕后赐他坐在她的旁边,这在大臣眼中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和宠幸。张辟畺侍立在父亲身后。
盛宴在笙歌声中中开始了。
张良好像口不知味,鼻不闻香,满桌的山珍海味,对他毫无吸引力。只有吕后和惠帝向他举杯时才礼节性表示一下。
吕后在一旁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留侯啊,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该享受就享受吧,又何必这般苦了自己?”
张良对吕后的话,没有辩解,只是微微一笑,看到吕后这样开导自己,实在推不掉了,就夹点菜放在嘴里慢慢嚼着。
惠帝看到张辟畺站在父亲身边,长得俊秀端庄,就问道:“辟畺多大了?”
张辟畺很有礼貌地说:“回皇上,在下今年刚刚十五岁。”
惠帝听了辟畺的回话,很是满意,认为辟畺随父长大,受其父亲影响较深,于是就对身边的记事官说:“把辟畺安排在朕身边吧,朕很喜欢他。”于是辟畺就在惠帝晚年,任侍中。
宴会好不容易结束了。吕后退席之后,张良也轻松自在了许多。就在这时,一太监来到张良跟前说:“太后里面有请。”
对此张良思想上还是有所准备的,他随太监来到里屋,见惠帝、吕后都在,忙上前叩拜。
吕后言道:“子房,在此就免礼了吧。”
吕后接着说:“今晚的宴会虽召集了众大臣参加,实际上是专为留侯设的宴。派王陵、陈平、周勃三位故交去请你来,一是几年不见,不知留侯身体恢复如何,也想叙叙旧;二是也有个事要和留侯商议。”
张良说:“老臣蒙太后如此器重,深感惶恐,不知太后有何吩咐?”
吕后沉思片刻,长长叹了一口气。
张良有些吃惊:“敢问太后有何忧虑?”
吕后说“子房是先帝的股肱重臣,自从先帝晏驾之后,已按先帝嘱咐,立陈平、王陵为左、右丞相,立周勃为太尉。但惠帝生性懦弱,不思进取,真正有为之时,就是先帝东征,托付留侯辅佐太子的那段时间。惠帝平生最敬重之人,就是留侯。因此,今天请留侯来是有托于留侯,看您能不能辅佐惠帝?”
对吕后提出这个问题,张良早有思想准备,于是推辞道:“臣体弱多病,多年来已杜门谢客,不问朝政,恐难再胜任辅佐之职,请太后恕罪。”
“子房,就算我求你了!当年是你竭力保全太子,如今太子继位为帝了,你能忍心看着他就这样萎靡下去吗?你历经千辛万苦辅佐先帝打下的天下,难道就忍心看着被皇帝丢失吗?”
张良见吕后用心良苦,言语恳切,着实有些犯难。
吕后看张良沉默不语,有些犹豫,又补充说:“子房,就三年,不,一年也行!只要你把他扶上路,我就让你重新归隐。”
张良见吕后把话说到这份上,实在不好再当面推脱,便说:“此事关系重大,容老臣细细想想,一个月内再回禀太后。”
太后见张良没有拒绝,很是高兴,她知道这事也不能逼得太急,同意张良回去再好好考虑考虑,想好后尽早回个话,到时她带上惠帝去接。
张良走出长乐宫时,天下起了小雨,虽是盛夏的晚上,但小雨飘落在张良脸上,也不由打了个寒战。车子在泥泞的路上颠簸,张良胃里难受极了,还没到家就呕吐了……
夜半时分,张良好不容易才回到家,何剑把他背下车时,感到留侯身上有点发烫,他就赶紧叫来医官。医官认为他受了风寒,于是就给他熬了点姜汤,让张良喝了。夜里,张良烧得喃喃自语:
“不……不,太后,我不……不能去了。”
第二天,张良稍微清醒了些,辟畺便问:“父亲,要不要把病重的消息告诉太后,请御医来给你诊治?”
张良摇了摇头,说道:“听说后山有一位采药老人,你去把他请来就行了。”
辟畺、何剑二人只好到后山找到那个采药老人,请他为张良看病。老人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步履轻盈。
当采药老人为张良把脉时,张良慢慢睁开眼睛,注视老人良久,而后很吃力地说道:“你是侯……侯公?”
老人俯下身来,看到张良呼吸越来越微弱了。
侯成看到张良病情危重,忙从怀中拿出一银针,口吐吐沫在针体上,然后操起银针利索地向张良腿窝处的两根血管上刺去,乌黑的鲜血顿时冒了出来。张良的脸色也慢慢有了起色。
侯成又从药篓中找到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紫苏叶等,让苏夫人煎制成汤药,让张良慢慢服下。
这次病的真够拉秧,前前后后半年,待到冬季才逐渐恢复了正常。
公元前年,张良身体恢复健康后,已经是汉惠帝死去,吕后亲自执政了。这一年张良已经86岁了,他感到自己的大限快到了,他不想在长安待下去了,否则,死后的这把老骨头就回不到他心中向往的白云山了。因为在刘邦在世时,就已经圈定张良、萧何、周勃等重臣,要陪葬在刘邦的长陵前,在阴间还要继续辅佐他。于是,张良与夫人,还有形影不离身的那块黄石,一同回到陈留白云山(今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去。
高祖时期,刘邦特意在张良居住的白云山建起了张城,以安排张良的生活。城中街道纵横交错,正中专门为张良建有一个别致的院落,进深三个院子,各有正房和厢房,张良感到很满意。
张良又在张城南2里处,选出一处绝佳阴宅,并交代将来要与那块黄石一同埋葬在这里(今白云山南的张良墓)。
吕后掌政的第二年(公元前年)夏季,这一天,雨后放晴,炎热的酷暑中难得有这样的凉爽天气,张良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院中的大柳树下乘凉,他今天心情特别舒畅,因为这一天,张府喜添一丁,张不疑的夫人刚刚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是张良的孙子张典。张良高兴,自然话多,就与夫人唠叨起来两个儿子了:“辟畺呢,咋不见辟畺呢?”
夫人忙回答:“辟畺在朝中侍奉高后呢,在殿前任侍中。”
“不疑呢,不疑去哪了?”
“不疑是朝中大夫,整日为朝中大事忙乎着,都没在家。”
“希尧呢?我的四孩希尧也不来看……看……我!”
这时的希尧一家,已经徙居寿良县,不愿理政,甘愿过平平淡淡的隐居生活。
张良说着说着,没有了声音。
家人迅速找来一位老人给张良治病。当老人为张良把脉时,张良慢慢睁开眼睛,注视老人良久,而后很吃力地说道:“你是赤松……赤松子?”
赤松子俯下身来,看到张良平静地合上了眼睛,呼吸越来越微弱了。
赤松子慢慢松开了手,起身离去。
何剑追到屋外,问道:“先生,留侯病情如何?”
赤松子摇了摇头说:“大限已到,今晚子夜时分上路。”说完,飘然离去。
何剑与其他人一同赶忙将张良抱到屋里,看着近似熟睡的张良,不知该如何是好?
何剑自小就是张良家僮中的佼佼者,自从博浪沙刺秦以来,跟随张良出生入死,眼见这位朝夕相伴、有勇有谋的老人就要离他而去,心里阵阵酸楚,不觉热泪盈眶。
是夜,子夜时分。
张良醒来了,他睁开双眼,如大梦初醒,显得那么平静。
何剑看张良醒来,惊喜不已,赶忙上前。只听到张良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我……我随赤松子去了。”然后合上双眼,渐渐地、渐渐地停止了呼吸。
何剑快步来到院中,抬头一望,夜空如洗,明月当空。满山的松林,在风中摇曳,松涛阵阵,如泣如诉……
时年,公元前年夏。
张良死后,吕后念他为汉室江山劳苦功高,又谥号“文成”。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按照张良生前遗愿,把他安葬在故土的白云山前,那块黄石随他一起葬入墓中。
张良生前曾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概述,完全可以作为他的墓志铭: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令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张良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高后三年(公元前年),其子不疑承袭留侯。文帝五年(公元前年),大夫张不疑与舆门大夫旦,共同杀故楚内史,按照大汉条律当死,汉文帝念及张良功绩,将张不疑赎为城旦,留侯爵位被废除。城旦是汉时的一种刑罚名,大汉确定其刑期为五年,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
孝文帝开恩免除不疑死罪,废爵后,于孝文帝末年(约前年),恩准不疑的儿子张典为清河太守。张典为政清廉,仁德素著,封清河郡公。遂居(河北省)清河县里仁乡孝节坊,子孙繁盛为清河望族。
张良的儿子辟畺年十五岁任侍中,但到了汉文帝时期己湮没无闻。
《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山东省微山岛),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夙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仍旧服人间烟火。张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吕后的劝告。
张良的隐退,值得赞叹,可圈可点,但似乎隐隐约约有一种家风在起作用:在张良的天祖张孟谈时,居功引退,到原阳县的留侯村当农民,赵襄子为了表示敬意,在延津县的古墙村建酸枣城池相赠。同样张良隐退后,刘邦在陈留东六十里建张城,张良居之。看来张良的隐退是效仿先祖张孟谈的遗风。
纵观张良一生,既有颠沛流离的深沉悲歌,亦有奋发作为、大功告成的喜悦。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史证明,张良的历史功绩可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英雄人物媲美。
其次,张良辅佐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开辟了汉代数百年的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之一。
最后,汉王朝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行政区划。行政管理的基本框架。它的臣民被称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被称为汉语;所使用的文字被称为汉字。即使今天休闲娱乐的中国象棋也标有楚河汉界。
历史不会忘记张良。
张良将永远活在中华民族后人的心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