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穀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的病證。古有將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稱為洩,大便清稀如水而勢急者稱為瀉,現臨床一般統稱泄瀉。 泄瀉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調,禀賦不足,及久病臟腑虛弱等。泄瀉病因雖然複雜,但其基本病機變化為脾胃受損,濕困脾土,腸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腸,脾失健運是關鍵,同時與肝、腎密切相關。脾主運化,喜燥惡濕,大小腸司泌濁、傳導;肝主疏泄,調節脾運;腎主命門之火,能暖脾助運,腐熟水穀。若脾運失職,小腸無以分清泌濁,大腸無法傳化,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下,則發生泄瀉。病理因素與濕邪關係最大,濕為陰邪,易困脾陽,脾受濕困,則運化不健。但可夾寒、夾熱、夾滯。急性泄瀉,經及時治療,絕大多數在短期內痊癒,有少數病人,暴洩不止,損氣傷津耗液,可成痙、厥、閉、脫等危證,特別是伴有高熱、嘔吐、熱毒甚者尤然。急性泄瀉因失治或誤治,可遷延日久,由實轉虛,轉為慢性泄瀉。日久脾病及腎,腎陽虧虛,脾失溫煦,不能腐熟水穀,可成命門火衰之五更泄瀉。 泄瀉的治療原則為運脾化濕。久瀉以脾虛為主,當以健脾。因肝氣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腎陽虛衰者,宜溫腎健脾。中氣下陷者,宜升提。久洩不止者,宜固澀。久瀉不可分利太過,以防劫其陰液。若病情處於虛寒熱兼夾或互相轉化時,當隨證而施治。健身氣功干預週期較長,見效緩慢,主要針對臟腑之根本,以調理體質為主,故主要針對慢性腹瀉、久瀉久痢、體質虛弱的人群。急性泄瀉因其發病急驟,病程較短的特點,不在本運動處方的適應範圍,故暫不討論。泄瀉患者當首先區分標本緩急,急性泄瀉應採取相應措施,及時處理。
中醫辨證分型1.寒濕內盛 臨床表現: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脘悶食少,腹痛腸鳴,或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舌苔白或白膩,脈濡緩。 干預原則:散寒化濕。 2.濕熱傷中 臨床表現: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干預原則:清熱利濕。 3.食滯腸胃 臨床表現: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致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干預原則:消食導滯。 4.脾胃虛弱 臨床表現: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复,食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干預原則: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5.腎陽虛衰 臨床表現: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完穀不化,腹部喜暖,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干預原則: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6.肝氣乘脾 臨床表現: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 干預原則:抑肝扶脾。
泄瀉的健身氣功運動處方與自我推拿處方由健身氣功功法動作和推拿法組成。健身氣功運動處方針對慢性腹瀉的人群,久病症狀包括脾胃虛弱、腎陽虛衰、肝氣乘脾。通過調節脾胃的運化功能,加強腸道分清泌濁的能力,來緩解消化能力弱、大便不成形等症狀。鍛煉時,應先進行自我推拿操作在達到一定的止瀉效果之後,再進行相應證型的功法鍛煉。此外,泄瀉症狀消失後,也應當長期堅持健身氣功的鍛煉。習練者可根據自己時間安排,每日2~3次,早中晚分開練習為宜。每日鍛煉時長應不低於30分鐘,每週鍛煉天數應不少於5天。
(一)健身氣功功法動作 1.脾胃虛弱 (1)調理脾胃須單舉 動作說明:兩腳開步站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托腹前,掌心朝上;兩腿徐緩挺膝伸直;同時,左掌上托,左臂外旋上穿經前面,隨之臂內上舉之頭上方,肘關節微屈,力達掌跟,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時,右掌微上托,隨之臂內旋下按至右髖旁,肘關節微屈,力達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動作略停;目視前方。鬆腰沉髖,身體重心緩緩下降;兩腿膝關節微屈;同時,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經面前下落於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右掌向上捧與腹前,兩掌指尖相對,相距約10厘米,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右式與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本勢一左一右為1遍,共做6遍。 本勢動作通過兩手上托下按,利於脾的升清功能和胃的降濁功能,從而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2)熊運 兩腳開步站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心朝內,捧於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兩手呈熊掌,置於腹下,上體前腑,身體順時針劃弧,向右、向上、向左、向下,重複6遍;再逆時針劃弧,向左、向上、向右、向下,重複6遍。
動作要點:①熊戲的手形是熊掌,手指彎曲,大拇指壓在食指中指的指節上,虎口撐圓。②運動過程中要體會腰腹部的壓緊和放鬆。 (3)呼字訣 兩腳開步站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心朝內,捧於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兩膝緩緩伸直;同時,兩掌緩緩向肚臍方向合攏,至肚臍前約10厘米;微屈膝下蹲;同時,兩掌向外展開至兩掌心間距與掌心至肚臍距離相等,兩臂成圓形,並口吐“呼”字音,目視前下方;兩膝緩緩伸直,同時,兩掌緩緩向肚臍方向合攏。重複5遍。本式共吐“呼”字音6遍。
“呼”字音與脾相通,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調節痰濕熱生、瀉痢腸鳴、吐水等病證。 動作要點:“呼”字吐氣法:“呼”音hū,為喉音,發聲吐氣時,舌兩側上卷,口唇撮圓,氣從喉出後,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間氣流,經撮圓的口唇呼出體外。
2.腎陽虛衰 (1)調理脾胃須單舉 操作同前(略)。 (2)背摩精門 正身端坐或盤坐,上體前俯,兩掌後伸,掌心向上,目視下方,兩臂經體側前擺成平舉,掌心向下,兩掌合於胸前,擰翻,落於腹前,左手在上,兩掌繼續擰翻,落於腹前,右手在上,做到第9遍時,左手在上,兩手貼腹向後摩運至后腰處,轉手指向下,兩掌貼住后腰,上下連續摩擦,此動一下一上為一遍,共做24遍。 動作要點:①搓手時,閉氣,兩掌壓緊,搓熱。②背摩時,五指併攏,掌心含空,上輕下重,速度適中。 (3)溫煦臍輪 兩腳開步站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掌心朝內,捧於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兩掌疊於肚臍處,左掌在裡,兩眼垂瞼,意守肚臍五十息;兩眼睜開,兩掌作順時針摩腹3週,接著逆時針摩腹3週,目視前下方。
動作要點:①做這一式時,應意想臍輪有溫熱感,用意要輕。②採用順腹式呼吸法。③揉按腹部時,勞宮穴要對齊肚臍,柔和緩慢,呼吸自然。 3.肝氣乘脾 (1)青龍探爪 動作要點:左青龍探爪勢:雙腳開步約與肩同寬,兩手握固,兩臂屈肘內收至腰間,拳輪貼於章門穴,拳心向上;目視前下方。然後右拳變掌,右臂伸直,經下向右側外展,略低於肩,掌心向上;目隨手動。右臂屈肘、屈腕,右掌變“龍爪”,指尖向左,經下頦向身體左側水平伸出,目隨手動;軀幹隨之向左轉約90°;目視右掌指所指方向。“右爪”變掌,隨之身體左前屈,掌心向下按至左腳外側;目視下方。軀幹由左前屈轉至右前屈,並帶動右手經左膝或左腳前劃弧至右膝或右腳外側,手臂外旋,掌心向前,握固;目隨手動視下方。上體抬起,直立;右拳隨上體抬起收於章門穴,拳心向上;目視前下方。 右青龍探爪勢:與左青龍探爪勢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本勢動作一左一右為1遍,共6遍。 動作要點:①伸臂探“爪”,下按劃弧,力注肩背,動作自然、協調,一氣呵成。②目隨“爪”走,意存“爪”心。③年老和體弱者前俯下按或劃弧時,可根據自身狀況調整幅度。? (2)攢拳怒目增氣力 兩腳併步直立;吸氣左足橫出,兩膝下蹲變馬步。雙手握固,拳眼向下拳心向內,兩拳緊貼脅肋部,意守丹田或命門穴。隨呼氣,左拳向前方緩緩擊出,兩眼通過左拳凝視遠方,右拳同時後拉,與左拳出擊形成一種"爭力"。隨後,左拳順勢變掌,左臂內旋,轉掌心向外;翻手腕,變掌心朝前,隨即手臂外旋,手掌劃一半圓,變指尖朝下;手指從小指開始依次握固,兩拳同時收回原位。 右勢與左勢同,一左一右為1遍,共6遍。 動作要點:①攢拳時,前臂與肘要貼脅肋部前送和回收。②收拳時吸氣;出拳時呼氣。③衝拳時意在命門,兩眼微帶怒氣。 (3)“噓”字訣 兩腳開步站立,與肩同寬,目視前方;屈膝下蹲,掌心朝內,捧於腹前,身體中正,目視前方。直膝起身,兩手上提,掌心向上,小指輕貼腰際,向後收到腰間;目視前下方。兩腳不動,身體左轉90°;同時,右掌由腰間緩緩向左側穿出,約與肩同高,並配合口吐“噓”字音;兩目漸漸圓睜,目視右掌伸出方向。右掌沿原路收回腰間;同時身體轉回正前方;目視前下方。身體右轉90°;同時,左掌由腰間緩緩向右側穿出,約與肩同高,並口吐“噓”字音;兩目漸漸圓睜,目視左掌伸出方向。左掌沿原路收回腰間,同時,身體轉回正前方;目視前下方。 本勢一左一右穿掌為1遍。共做6遍,吐“噓”字音12次。 動作要點:①“噓”字吐氣法:“噓”字音xū,屬牙音。發音吐氣時,嘴角後引,槽牙上下平對,中留縫隙,槽牙與舌邊亦有空隙。發聲吐氣時,氣從槽牙間、舌兩邊的空隙中呼出體外。②穿掌時口吐“噓”字音,收掌時鼻吸氣,動作與呼吸應協調一致。③呼氣盡,則放鬆恢復自然吸氣,呼氣盡可用一個短暫的自然呼吸稍事休息,再進行下一個“噓”字吐氣。 (4)調理脾胃須單舉操作同前(略)。 (二)自我推拿法 1.摩腹(逆時針):雙掌相疊,置於神闕穴(臍眼),逆時針,從小到大摩脘腹30圈。 2.揉中脘:一手大魚際或指腹緊貼中脘穴(腹部正中),柔和用力,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持續約2~5分鐘。 3.分陰陽:坐或臥位,兩手除拇指外,其餘四指併攏,中指相對於劍突下,全掌按緊皮膚,然後,自內向外,沿肋弓想脅肋處分推,並逐漸向小腹移動。共操作10次。 4.揉血海:坐位,雙拇指分按於兩側腿部的血海穴上,作旋轉按揉1分鐘。 5.按三里:雙手食、中指相疊。按揉足三里穴(人體強壯穴)50次。
藥食養生方法泄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少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還要注意避免過多食用有潤腸作用的食物,如核桃、芝麻、還有蜂蜜等。陽虛型腹瀉患者也不能攝入過多的寒涼的水果,如西瓜、梨子等;應當多吃一些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食物。 (一)中藥驗方 1.寒濕內盛: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朴、苦桔梗、霍香、甘草。 2.濕熱傷中: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3.食滯腸胃: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 4.脾胃虛弱: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參、甘草、白朮、山藥。 5.腎陽虛衰:肉荳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6.肝氣乘脾:白朮、白芍、陳皮、防風。 (二)食療養生方 1.荔枝大棗湯:成熟鮮荔枝肉(連核)克,大棗75克,白糖20克。將荔枝去皮核,切成小塊,另將大棗洗淨,先放入鍋內,加清水毫升燒開後,放入荔枝、白糖,待糖溶化燒沸即成。有生津止渴、補脾養血、理氣止痛等作用。適用於脾氣虛弱所致脾虛泄瀉、腹痛等。 2.山楂紅糖飲:山楂10克,紅糖適量。山楂烤焦,研成細末,與紅糖一起用剛燒開的水沖泡。適用於食滯泄瀉。 3.車前乾薑飲:乾薑6克,車前子20克,紅糖適量。乾薑、車前子一同入鍋炒製,一起研末,加入紅糖調味,盛入罐中,留用。開水沖服。每日2次,2日為1個療程。適用於寒濕型泄瀉。 4.黃芪陳皮粥:黃芪60克,大米克,陳皮1克,紅糖適量。黃芪濃煎,濾去藥渣,取汁。在大米中加黃芪汁、紅糖共煮粥,粥熟時加入陳皮,拌勻,稍煮即成。每日1次,連服數日。適用於脾虛泄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