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腹皮 > 大腹皮用法用量 > 正文 > 正文

前辈智慧中医经典医治良方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2 22:43:09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药方来源于中医世家

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皖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自蔻仁5克,煨鲜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象糯数,按之弦滑且数。

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上落水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迭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证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宣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证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孺滑,右关尺滑且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3克,炙杷叶12(布包),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证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布包),白蒺黎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5克(研冲),鲜西瓜翠衣30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叶6克,黄芩6克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证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部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挟湿滞,互阻不化。

证见:恶心口区吐,愎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濡滑关、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2克(后下),鲜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2克,山栀5克,新会皮5克,佛手片10克,槟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

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媲姜3克,煎汤送下,先药服。(此定呕法)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遢,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证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直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实3克,鲜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瓜蒌30克,知母6克,炒苡米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细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证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精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方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范志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

湿温

肠伤寒一

邢某某,男,21岁

身热8日未退,头晕胸闷,腰际酸楚乏力,大便粘腻不爽,因导而下,临圊腹痛,脘痞,嗳噫不舒小溲色黄不畅。舌白苔腻,脉象沉缓而濡,暑热湿滞互阻不化,湿温已成。先用芳香宣化、苦甘泄热方法。

鲜佩兰10克,鲜藿香10克,大豆卷10克,炒山栀10克,苦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姜竹茹6克,白蔻仁2克(研冲),二付

药后身热渐退,头晕胸闷渐减,腰酸已减而未除,腹痛未作,大便如常,时有嗳噫,舌仍白腻,脉来沉濡。汗泄己至胸腹,此湿温邪有渐化之机,病已十日,得此转机,势将热减湿化,仍拟芳化湿郁,兼调气机,饮食当慎。

藿苏梗各6克,佩兰叶10克,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前胡6克,苦杏仁10克,半夏曲10克,新会皮6克,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二付

身热渐退。昨日食荤之后,今晨热势转增,大便二日未近,小溲色黄。舌苔根厚黄腻,脉象两关独滑。此湿温虽有转机,却困食复增重,当防其逆转为要。再以栀子豉汤增损。

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前胡6克,苦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入煎),焦麦芽10克,炒莱菔子10克,枳壳10克,白蔻仁2克(研冲),二付

药后大便畅通,身热略减,体温仍高,38.5℃,舌苔渐化,根部仍厚,脉象两关滑势已退,自觉胸中满闷大轻小溲渐畅。湿温有渐解之机,积滞化而未楚,仍须清化湿热积滞,少佐清宣,希图21日热退为吉。饮食寒暖,诸宜小心。

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杏仁10克,前胡6克,厚朴6克,新会皮6克,白蔻仁3克,炒苡米10克,方通草2克,焦三仙各10克,二付

身热已退净,皮肤微似汗出,津津濡润,已遍及两足,两手脉象沉滑力弱,舌苔已化净,二便如常。湿温重症,三周热退,是为上吉,定要节饮食,慎起居,防其再变。

白蒺藜10克,粉月皮10克,香青蒿5克,大豆卷10克,炒山栀5克,制厚朴6克,川黄连3克,竹茹6克,炙杷叶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半夏曲10克,鸡内金6克,三付

药后身热未作,食眠二便如常,停药慎食,调养两周而愈

:湿温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故其病程较长,发热持续难退。治当芳香宣化,宣展气机,分消湿热之邪,使气机畅,三焦通,内外上下宣通,乃得周身汗出而解。且汗出必得周匝于身,从头至足,遍体微汗,是气机宣畅,腠理疏通之征,如此则热必应时而退。按七日为一候,热退必在满候时日,如二候14日、三候21日、四候28日等。此等规律皆从实践中来。此案初诊后已有转机。本当14日退热,因患者不慎口味,致食复热增,遂用仲景治食复法,于宣化方中,合入栀子豉汤为治,并增入消导积滞保和丸、莱菔子、焦麦芽等,食滞一去,则湿热之邪无所依附矣澈凡湿温之病(不独湿温)极当慎饮食、节口味,肥甘助湿,辛辣增热,皆当忌之。否则,虽用药精良,亦不能效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fupi.com/yfyl/6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大腹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